问答详情

收入超过一万,该收多少费用,包括管理费等等

其他 2024-02-04 11:32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个人所得税税率标准: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
    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
    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
    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
    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 按以下公式 计算: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个税起征点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根据法律依据:《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的通知》相关规定及其所附表,在个人所得税年度自行申报时,在表中所填列数字均应为纳税人年度收入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额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写自行申报表时,对于应交各项税金应按个人所得税法中对于各项所得所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应纳税额,即,申报表上体现的是纳税人各项所得年度汇总应缴税额。
      如“工资薪金所得”1-12月份为各月均发放12000元,则该纳税人各月应纳税额均为(为简便计算,除费用扣除额2000元外不考虑其他因素),纳税人应于各月应纳税1625元[(12000-2000)×20%-375],则全年应纳税额为19500元(1625×12),该纳税人在自行申报时则在“应纳税额”一栏填写19500元。
      2、对于年终奖当月已按税法缴纳个税的情况,应视该年终奖具体发放月份,根据《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第六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年所得12万元以上,是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取得以下各项所得的合计数额达到12万元”。
      因而,对于纳税人所取得的年终奖应按其实际发放月份所属年度进行申报,即:如果2020年12月31日前发放2019年当年的年终奖,则应将该笔奖金收入合并到2019年度的申报表中,如果2020年发放2019年当年的年终奖,则应将该笔奖金收入合并到2020年的申报表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12万自行申报并不是只是申报的概念,并不是对于已缴纳的税款再缴纳一次,纳税人应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于其少纳税款应行补缴。
  • 法律分析:1、费用
    没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每件300元。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按下列标准累加收费:争议金额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案件,每件500元;争议金额超过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的部分,按3%收费;争议金额超过5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部分,按2%收费;争议金额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1%收费。
    2、流程
    (1)申请与受理。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
    (2)开庭与裁决。仲裁庭应在开庭前5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开庭时间、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照撤诉处理,对被申请人可以缺席仲裁;开庭后应宣布仲裁人员名单,询问是否申请回避;然后当事人陈述并辩论,最后进行裁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伊春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