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只想知道无锡这里的盗窃金额是多少才能立案

刑事辩护 2024-02-22 02:13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盗窃罪立案标准是:犯罪行为人盗窃的数额到达两千元以上的就可以立案。因犯盗窃罪,依法判处罚金刑的,应当在一千元以上盗窃数额的二倍以下判处罚金;没有盗窃数额或者盗窃数额无法计算的,应当在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判处罚金。盗窃罪一般拘留多长时间,具体如下:1、一般的刑事拘留期为14天,一般从进到看守所算起。在14天内机关要报检察机关批准,其中检察院核准的时间为7天,包含在14天内,如核准则逮捕,否则释放或变更。2、延长期限的拘留期为37天,其中检察院核准的时间为7天,在该期限内,侦查机关报检察院批准逮捕,如核准则逮捕,否则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可以看看。盗窃罪的量刑标准的可以看看。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 通常来说,盗窃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可以立案。各地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因此对于盗窃“数额较大”没有统一标准,但普遍在人民币1000元至3000元以上即可认定属于“数额较大”。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立案,不是唯一的立案依据。因此,千万不能以盗窃数额小而实施盗窃行为,具体理由要从盗窃罪开始说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从上述法律条文规定可知,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不受盗窃数额限制的,只要实施这类行为,无论数额多少,都可能被公安立案侦查。一、盗窃罪构成要件1、对象。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包括事实上的占有,例如当事人的手机、钱包。也包括社会观念上的占有,比如暂时停放在路边的车辆。2、实施了窃取的行为。窃取是指违反占有人的意思,将他人所占有的财物转移至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的行为。二、盗窃罪既未遂标准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不展开叙述。一般说来,如果盗窃的是现金、手机等财物,只要在当事人的控制范围内即可成立既遂。如果电视、电动车等大件物品,通常以搬出户外或者嫌疑人实际占有为既遂。1、罪与非罪的标准盗窃罪要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才构成犯罪。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几种无需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即可构成本罪的盗窃行为,它们分别是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这几种盗窃都应该理解为结果犯,必须窃取有价值的财物,才构成犯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规定标准的50%确定:①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②1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③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④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⑤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⑥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⑦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⑧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多次盗窃,是指2年内盗窃3次以上的行为。最后,无论如何,都不要挑战法律的底线。
  • 法律分析: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为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的数额幅度内,可以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无锡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