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是在单位工作了29年单位2003年给我办的城镇合同工,又在2015年让我自己补交养老保险到1996年,在2018年我才知道自己两个账户一个交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一个交的养老保险,那个交养老保险的账户是2011年分开的,现在单位说我是2011年新的交养老保险账户的单位人员,跟原来那个单位没关系,到今天我还是在工作了29年单位上班,一直没有变过,这是单位偷偷的把我们这部分人给转到别的挂名单位了。这样我们该怎么维权。又在2015年让我自己补交养老保险到1996年,现在单位说我是2011年新的交养老保险账户的单位人员,还是在工作了29年单位上班

保险纠纷 2019-05-01 14:37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养老保险如何补交
    1、档案关系在职介中心存档的城镇人员,由本人携带存档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本人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首页、本人页、变更页)各三份、(借记卡)或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的存折到人才或职介中心申请补缴。
    2、档案关系在用人单位的本市城镇人员,由本人到户口所在地存档机构填写《个人委托存档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承诺书》及《个人委托存档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申办单》申报办理补缴手续,并须提供以下材料:
    ⑴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本人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首页、本人页、变更页)各三份。
    ⑵正在履行的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⑶用人单位提供的申请人档案原件(申请人档案原件经存档机构审验后返还用人单位)。
    ⑷借记卡或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的存折。
    3、档案关系不在存档机构或用人单位的本市城镇人员,应按规定在其户口所在地存档机构办理个人存档、缴纳保险手续、保险正常扣款后,由本人携带存档卡、户口本(首页、本人页、变更页)、身份证(正反面)原件及复印件各三份、借记卡或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的存折到职介中心、人才中心申请补缴。
    4、档案在职介中心、人才中心、市双高人才、街道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期间的城镇户口人员,由档案所在地开具档案审阅证明、由本人携带存档卡、户口本(首页、本人页、变更页)、身份证(正反面)原件及复印件各三份、借记卡或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的存折到职介中心、人才中心申请补缴。
  • 公积金
    (1)住房公积金只在城镇建立,农村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2)只有在职职工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无工作的城镇居民不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离退休职工也不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3)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
    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内。
  • 如果个人参加养老保险,就应当按照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执行.自由职业者,只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纳,有具体规定:养老保险:带上本人的身份证、失业证和2张1寸照片,到当地的社保中心的营业窗口办理。 医疗保险:办完了养老保险手续后,带着上述的材料和办好的养老保险手册,到当地的医保中心的营业窗口办理。按照规定正常缴纳费用就可以了!! 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 医疗保险方面,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参保,可以选择只建统筹基金,不建个人帐户,按当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
    4.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也可以选择按当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缴纳,建立个人帐户!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是单位承担6%,个人承担2%; 目前,以个人名义只能办理养老与医疗保险。

  • 一、社会保险的跨省转移:  依据(国办发〔2009〕66号)第五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下列规定办理:  
    1、参保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2、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二、住房公积金的转移:如果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户口不在缴纳住房公积所在地,在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时,可以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不需要转移。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许昌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