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晚上开土方车在路上当时撞与一个推三轮车卖菜的老年人发生碰撞当时不知道没下车看车就开走了第三天交警找到我我才知道撞人现在伤者在住院我也有垫药费车和证件都扣了有半个月我这种算不算逃逸?、要负刑事责任吗要吊销证件我晚上开土方车在路上当时撞与一个推三轮车卖菜的老年人发生碰撞当时不知道没下车看车就开走了第三天交警找到我我才知道撞人现在伤者在住院我也有垫药费车和证件都扣了有半个月我这种算不算逃逸?要负刑事责任吗要吊

交通事故 2019-09-09 14:53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如果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就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了,如果导致人员的死伤,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有逃逸本身就是过失犯罪,原因在于肇事罪的过于自信或者疏忽大意。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二、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对有以上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肇事逃逸之后,如果能够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的,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试行)》
      第十三条 对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记12分;保险公司按规定应于次年上浮逃逸车辆保险费。
  • 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属于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相关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八十五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
    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  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百色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