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房改房产权证没换红本对过户有何风险

房产纠纷 2019-09-12 10:38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房产过户准备资料:
      
    (1)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
      卖方需要的材料:身份证原件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如果是已婚的话需要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房产证原件;如果夫妻双方有一人无法到场的话,必须要先写份委托书再去公正局公证,户口本及复印件一份。
      买方需要的材料:身份证原件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户口本及复印件,如果是单身的话,需要去市民政局开单身证明。
      
    (3)房地产权利证书;
      
    (4)有关行政机关行政决定书,房地产买卖合同书,(按规定需公证,应提交公证房地产买卖合同书)或经公证的房地产赠与书,或经公证房地产继承证明文件,或房地产交换协议书,或房地产分割协议书;
      
    (5)已设定抵押权的,应提交抵押权人同意的书面文件;
      
    (6)人民法院强制性转移的应提交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
      
    (7)非法人企业、组织的房地产转移,应提交其产权部门同意转移的批准文件;
      
    (8)行政划拨、减免地价的土地,应提交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和付清地价款证明;
      
    (9)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房地产的,应提交中标确认书、拍卖成交确认书、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书,付清地价款证明;
      
    (10)属于政府福利性商品房的应提交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复;
      
    (11)拆迁补偿的应提交拆迁补偿协议书;
      
    (12)房地产共有人同意转移的意见书;
      
    (13)收购或合并企业的,应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14)国有企业之间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房地产调拨的,
      应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15)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文件。
  • 房产权证办理流程需要:代办房产证的条款,这个条款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份单独的委托协议。此外,很多开发商还会要求购房人在《购房合同》以外另签一份委托其代办房产证的委托书。
    2、缴纳房产证代办费。售房人住的时候,开发商会要求您缴纳。交钱之后,请您一定保留好收款凭证,并一定要求收款单位盖公章,不要收“白条”,那是没有用的。
    3、自己到相关部门缴纳公共维修基金、契税。作为很关键的一步,必须要缴纳这两项费用,因为这是办理房产证的必须要用的文件。当然也要收好这两笔款项的缴费凭证,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缴纳的方法,可以询问开发商或代理公司的办事人员。公共维修基金一般由房产所在地区的小区办收取,部分城市已经开始由银行代收公共维修基金。
    4、按照约定时间领取房产证。开发商或代理公司代交上述税费之后,申请办理房产证,并办理抵押登记后,您就可以领取房产证了。如果贷款银行扣押房产证和《购房合同》,一定要记住要找个机会仔细核对房产证上的记载,一旦存在记载错误,应及时要求更改,不然以后遇到有些问题就会特别麻烦。
  •  (过户手续办理流程:中介需出具一份手续办理时间表。上家有抵押,下家要贷款1:签买卖合同,同时签贷款合同2:银行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放款,由担保公司的人员陪同到上家贷款银行还贷———办理抵押注销手续(7个工作日)3:交易中心过户———20个工作日出下家的房产证及他项权利证书上家无抵押,下家要贷款1:签买卖合同,同时签贷款合同2:银行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3:交易中心过户——20个工作日出下家的房地产权证及他项权利证明4:银行收到他项权利证书后三个工作日内放款产权转移登记申请(到市、区房产局)、领取购房人《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转移登记申请(各区土地分局)领取购房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 房改房可以过户吗? 房改房是可以过户的,但过户手续要慎重。已购公有住房,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的已建公有住房。按照成本价购买的,房屋所有权归职工个人所有,按照标准价购买的,职工拥有部分房屋所有权,一般在5年后归职工个人所有。

    房改房一般是不允许交易的,特别是国家政府,公安等机关单位的。按照现行国家法规,房改房要交易需要交纳一定的土地出让金费用并且办理上市证,这样才可以上市交易。具体的买房要交多少税要看房屋的评估价格。二手房交易都要房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估。交所需交纳的费用有房屋评估价格的--2%是个人所得税(卖方)。3%契税,)
    0.5%的印花税,还有房屋评估费,公正费,登记费等。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海北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