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网贷逾期了,临时沒有工作能力还款,可是遭受催债,并且搔扰亲朋好友。该怎么办?

综合法律 2020-01-15 11:04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催收情况违规情况有:
    1. 未经借款人本人允许,拨打借款人通讯录内的亲人或者好友电话并进行多次骚扰
    2. 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恐吓、威胁借款人或者通讯录亲友及家人
    3. 借款人逾期后每日催收电话超过3个以上
    4. 借款人逾期后催收来电不在上午8:00-下午9:00时间段
    5. 曝光借款人个人信息
    6. 到借款人家里或工作单位催收导致个人声誉严重受损的
    7. 逾期后逾期费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逾期利率
    8. 采用诱导方式让借款人去其他平台借款归还本平台借款
    9. 采用非法软件短信电话轰炸借款人手机号码
    10.冒充国家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借款人进行恐吓、暴力催收
  • 为了催促借款人积极还款,一旦借款人逾期不还钱,将会频繁收到催款电话、短信,一再不肯积极还钱的,那么债主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到其家人身上。如果不属于家庭共同债务的,其实这笔借款跟其他家人无关,对方不能进行短信、电话骚扰,实践中遇到这种网络骚扰的,可以选择积极报警处理。   事实上借款人逾期不还钱,不管其家庭需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只要对方进行短信、电话等骚扰,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那么都建议可以积极报警处理。   按照规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可以积极报警:   
    1、对方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因为已经能够威胁到人身安全,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得报警处理。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会侵犯人格权,所以情况已经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的,需要及时报警。   
    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东西,目的是让其他人遭受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那么这个情况已经十分恶劣,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4、证人是影响案件判决的关键因素,所以出现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那么还是得借助警察的力量。   
    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在出现借钱逾期不还的时候,每个借款机构都会采用这种方法催讨,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自然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6、法律上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所以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侵犯人格权,情况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符合上面情况的,在依法报警之后,侵权人将会被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最后,现在很多人都会因为家人的借款纠纷,导致频繁接到骚扰电话、短信侵犯,在这个时候,不管自己是不是借款人,或者是不是连带债务人,只要对方严重打扰正常生活的,都可以选择报警处理。并且,要是出现精神损害的,还可以积极去法院主张损失赔偿。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同时,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毁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由此可见,你的邻居在没有证据证实的情况下,传播、发布对你不利的犯罪事实,给你的名誉造成了一定侵害,符合起诉的条件,可以起诉维护权益。但你需提供相关的证据证实侵权行为及侵权结果,如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实,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重庆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