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21 08:32
人浏览

  现在的交通非常方便,人们的往来也日益增多,而在民事诉讼当中,对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也可能存在异议,原告和被告可能不在一起城市,管辖法院也不同,对此法律也有相关的规定,那么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出现地域管理权异议时,确定地域管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一般来说,按照诉讼人人所在辖区来确定,或按照诉讼标的物来确定,按诉讼人所在辖区来确定的,是一般地域管辖;按诉讼标的物来确定的,是特殊地域管辖,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一般地域管辖采用的是原告就被告原则。

  原则规定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使用的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实施原告就被告的理由一方面在于抑制原告滥诉,是被告免受原告不当诉讼的侵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法院传唤被告参与诉讼,对诉讼标的物进行保全和勘验,有利于判决的执行。 民诉法第21条规定,对公民提起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在我国,所谓住所地,对于公民来说是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是指该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主要经营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事以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此外,适用意见与合同法解释一对“原告就被告”的原则还做了以下补充规定:

  (1)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劳动教养1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3)离婚诉讼当事人双方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被告所在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法院管辖。

  (4)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5)不服制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6)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的,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法院都有管辖权。

  (7)债权人依据合同法第73条、第74条规定提起代位权、撤销权诉讼的,有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二、民事案件庭外调解过程是怎样的

  民事诉讼庭外调解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九十四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九十五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九十六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条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案件有哪些

  1、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案件;

  2、双方当事人依法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

  3、依法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

  4、不属于受诉法院管辖的;

  5、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

  6、依法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又起诉的;

  7、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中,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

  8、人民法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的再审申请人或申请人超过两年提出再审申请或申诉的;

  9、人民法院对不符合法定主体资格的再审申请或申诉;

  10、下列再审申请不予受理:

  (1)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2)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和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案件。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在民事诉讼中,出现地域管理权异议时,一般地域管辖使用的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