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申请取保候审书怎么提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4-22 08:54
人浏览

  在现实生活中,当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被看到、被怀疑或者被举报的时候,公安机关会将其进行逮捕,那么申请取保候审书怎么提交?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申请取保候审书怎么提交

  (一)充分利用审查逮捕前的刑拘时间,确定侦查机关已掌握的案件基本事实。

  为了能够提出有理有据的辩护意见,需要辩护律师针对具体个案的实际情况挖掘辩点。具体案件事实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会见犯罪嫌疑人。

  (二)根据前述案件基本事实撰写有理有据的《取保候审申请书》/《不予批捕法律意见书》,与公安机关/检察院进行多次见面沟通交流,并提交书面法律意见。

  不仅仅口头与承办人沟通,书面意见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是,口头向承办警官/检察院陈述辩护意见,恐怕难以被全面记住,特别是在承办人事先未阅卷的情况下,书面意见方便承办人反复翻阅;

  二是,方便承办警官/检察院向领导汇报时汇报辩护意见,甚至直接将书面辩护意见拿给领导查阅;

  三是,辩护意见能坚定检察官的信心,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承办警官/检察院的一种保护措施;

  四是,针对书面意见,起码会让检察官觉得辩护律师工作认真,对辩护律师会有好的印象,进而提高了辩护意见被采纳的几率。

  (三)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构建需要根据具体个案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型

  这一类型常见争议不是该嫌疑人没有参与某犯罪事实,而是嫌疑人是否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

  对犯罪主观故意的认定历来是司法机关的难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法机关的难题就是辩护律师的机会。我们根据司法实践总结了可以直接推定嫌疑人具有犯罪主观故意的情形,作出这些推定的依据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事实基础、逻辑分析、经验法则。其中,经验法则即常人、常情、常理(“三常理论”)。同理,这也是辩护律师对辩护意见论证的基础依据。

  2、法律适用无罪型

  这一类型案件争议焦点主要为:一是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二是区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之间的界限问题。

  3、够罪情节较轻型

  这类案件是辩护律师评估嫌疑人已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充分论证情节较轻、无逮捕必要。

  二、取保候审申请书怎么写

  (一)首部。

  写明:第一,标题;第二,申请人的身份。

  (二)正文。

  写明:第一,申请事项;第二,申请理由;第三,如果有保证人,则写明保证人身份;第四,写明保证的具体内容。

  (三)尾部。

  写明:第一,致送机关的名称;第二,申请人、保证人(如果有的话)签名。

  (四)最后,要求注明提出该项申请的年、月、日。

  取保候审申请书格式范本

  申请人:_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_______________律师。

  通讯地址或联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取保候审。理由: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

  因涉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于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_日经______________人民检察院

  批准(或决定)逮捕羁押。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的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或其法定代理

  人、近亲属____________)的要求,本人为犯罪嫌颖人提出申请取保候审。其保证人________(或保证金为

  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1条、第96条的规定,特为其提出申请,请予批

  准。

  此致

  ____________公安局或(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

  律师事务所(章)

  年月日

  三、取保候审多久移交检察院

  根据《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的最长时间为一年。期限内,办案单位应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如果期限内办案单位没有取得新证据,不能证明或者暂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撤销案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撤销案件,应通知犯罪嫌疑人到场,并进行宣告。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申请取保候审书怎么提交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审查逮捕前的刑拘时间,确定侦查机关已掌握的案件基本事实。为了能够提出有理有据的辩护意见,需要辩护律师针对具体个案的实际情况挖掘辩点。具体案件事实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会见犯罪嫌疑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