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精神监护人需要什么条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2-04 01:13
人浏览
导读:精神监护人需要的条件涉及法律规定及对患者的关怀。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监护人的选定标准和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以及新法律的变动。

一、精神监护人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民典》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应由配偶、父母、其他近亲属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前提是他们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得到社区同意。

在没有上述监护人的情况下,监护责任由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承担。

确立了监护人资格的优先顺序,并强调了亲属之外的人在获得社区认可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合法监护人。

二、精神病人的症状

精神病人是指因大脑功能紊乱而在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障碍的人。

精神病的表现多样,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它们可能导致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或伤害自身和社会秩序。病情可能间歇发作或持续进展,适时治疗可以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三、新法律规定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监护人的规定进行了更新。

现行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

1.配偶;

2.父母;

3.子女;

4.其他近亲属;

5.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但需得到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的同意。

这一变动体现了法律对精神病患者监护人资格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法律规定之外,监护人的情感支持如何影响康复?在法律快车,我们一同找答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