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徐红梅律师
徐红梅律师
辽宁-大连
合伙人律师

过了劳动诉讼时效怎么办

劳动工伤2020-04-26|人阅读
 一、过了劳动诉讼时效怎么办

  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二、劳动裁决效力

  仲裁法规定一般经济纠纷的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几类特殊劳动争议外,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此可见,劳动争议的裁决一般不是终局的,法律规定仲裁这一程序,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纠纷的处理专业性较强,由一些熟悉这方面业务的人员来处理效果比较好,有利于快速、高效地解决纠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节约了审判资源。

  三、劳动诉讼的性质

  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法第八十三条还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以上规定说明,仲裁程序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案件不能进入诉讼程序。审判实践中,笔者发现劳动争议案件在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程序时不合适,原因是:第一,一方不服仲裁起诉后,另一方提出反诉,反诉的请求如未经过仲裁裁决,那么双方的争议是未经仲裁就进入诉讼程序,违反了上述“前置程序”的规定。第二,一方不服仲裁起诉后,另一方提起反诉的内容如经过了仲裁,那么上述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的“不服仲裁裁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就又形同虚设,没有意义了。

  另外,在劳动争议双方都不服仲裁结果的情况下,如果双方都起诉,案件总得有原告和被告,双方的诉请也都应得到处理,而此时适用反诉又会产生一些问题。

  因此,笔者建议对劳动争议诉讼也像离婚诉讼一样,作为一种复合之诉,即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提起诉讼后,不管另一方是否服从仲裁裁决,法院都会把仲裁的内容一并审理,对于合理合法的予以维持,对于不合理合法的予以纠正。这样可以和上述劳动法规定协调一致,同时还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对于未经过仲裁的内容,如双方当事人有争议的,可先经仲裁程序,再另行起诉。

  由此可见,我们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之后应当及时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否则过了时效的话,对方主张时效抗辩会丧失胜诉权。以上内容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过了劳动诉讼时效怎么办的相关知识,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帮助到您。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法律快车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
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与规章制度的规定不一致时,工资标准如何认定
#劳动工伤
人看过
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与规章制度的规定不一致时,工资标准如何认定
“包薪制”下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加班费如何认定
#劳动工伤
人看过
“包薪制”下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加班费如何认定
停工留薪期工资是否计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十条规定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中,包括因工伤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因此,停工
#劳动工伤
人看过
停工留薪期工资是否计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女职工首次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在年满50周岁时单位终止合同是否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该条规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六)项的法
#劳动工伤
人看过
女职工首次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在年满50周岁时单位终止合同是否违法?
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是否包含放假、医疗期等期间的工资
该款将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作为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其意义在于使经济补偿与劳动者贡献挂钩此,最高法院明确指出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要与劳动者贡献挂钩,无论劳动者正常工作
#劳动工伤
人看过
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是否包含放假、医疗期等期间的工资
员工离职应不应该支付年终奖
2021年10月8日,吴某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同日,双方签署《薪酬确认函》,确认薪酬支付方式:1、基本工资(税前):试用期15,000元/月,转正后:15,
#劳动工伤
人看过
员工离职应不应该支付年终奖
徐红梅律师
您可以咨询徐红梅律师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