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您好,请问下。公司现在经营情况不善,已经拖欠2个月的工资,社保缴纳不及时,9月份的社保还没缴纳。本人现在怀孕4个多月。公司情况迫使我们想着,无法在公司继续正常上班领薪水,如果这时候辞职的话,对于我们劳动者有什么权益可以维护吗?本来想着做到即将分娩,还有128天的产假,现在看来是没有了。社保已经连续缴纳2年多未中断,到今年9月月公司缴纳不及时,现在10月份还没扣款,到时候分娩的时候我的生育险还能报销吗?请问我该怎么办。哪位好心人请告知,急急急!真心谢谢。

仲裁 2018-06-08 09:51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你好!按你说的情况,你目前自动离职也很难找到新的工作,建议正常到岗就职,单位不办理辞退手续的情况下,不要自动离职,自动离职较难争取到相关补偿及失业保险等福利。怀孕期间单位是不能违法解除你的合同的,即使不得已要解除,也该对你依劳动合同法承担相关补偿。至于社保费欠缴的问题,是单位需要去面对处理的,同时在此提示:保险费欠缴与保险中断是两回事,只要不中断,你的生育险一般不受影响。
  • 《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承担工伤保险费有关的罚款、滞纳金等费用。

    (四)承担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罚款等费用。

    (五)赔偿给劳动者造成的其它费用。

  • 生育保险各地有所不同,建议可以直接到当地社保中心咨询了解,用人单位的职工可以报销:产前检查费、生育医疗费、生育津贴、计划生育手术费。各地普遍做法是生育保险由公司按工资总额缴纳,如果男女双方都缴纳了生育保险,则生育保险待遇由女方单位办理男方不享受,若女方没有生育保险,则可以用男方单位的名义到社保部门办理报销,享受生育保险50%的待遇。生育险按照实名制原则报销,只能女方享受生育医疗费的报销,男方则只能享受带薪产假。具体建议咨询当地社保中心
  •   生育保险(maternityinsurance)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用于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生育医疗待遇,用于保障女职工怀孕、分娩期间以及职工实施节育手术时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2011年12月,北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做出调整,北京非京籍职工从2012年起可享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将不低于单位平均工资。  职工符合规定的门诊产前检查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实行限额支付,其中,在规定限额以内(含限额)的部分,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照实际费用支付;超过限额的部份由个人自负,定点医疗机构可直接向个人收取。文件规定:生育医疗费有:  (一)门诊产前检查医疗费用限额,标准为500元,其中,首次产检费用定额185元。  (二)分娩和流(引)产医疗费用定额标准:  1、顺产:三级医院1500元、二级医院1200元、一级医院980元;  2、助娩产:三级医院2000元、二级医院1600元、一级医院1350元;  3、剖宫产:三级医院3000元、二级医院2400元、一级医院1980元;  4、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因母婴原因需终止妊娠的中期引产术:三级医院1500元、二级医院1200元、一级医院1000元;  5、住院人工流产术:三级医院580元、二级医院480元、一级医院390元;  6、门诊人工流产手术:三级医院180元、二级医院150元、一级医院130元。  职工符合生育保险规定的分娩、流(引)产费用低于定额标准90%(含)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实际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医疗费用高于定额标准90%低于100%(含)时,按定额进行结算;医疗费用高于定额标准100%低于150%(含)的部分,个人自负30%,医疗机构负担30%,生育保险基金支付40%;医疗费用高于定额标准150%以上的部分,个人自负30%,剩余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支付比例。  (三)产后访视费单次限额,标准为15元/人次,累计限额30元。  另外,生育津贴,是职工缴费基数除以30,再乘以可以享受的产假时间(常规产假+难产假+晚育假)。  产假期间给报销是指生育津贴,不给奖金,不违规。  生育保险基金给报销够多的了,生小孩大多费用属于自费的。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潮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4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