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离婚后在一起生活,男方欠债女方要承担吗?

离婚 2019-09-17 21:32 人浏览
共11位律师解答
  • 离婚后的债务就属于男方的个人债务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 不承担,。,。、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所负债务:
    《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由此可以看出离婚时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属于法定的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双方承担偿还义务,如果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由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确定各自的承担比例,但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协议清偿和判决承担只对夫妻之间产生约束力,不能对抗第三人。换言之债务人起诉要求偿债义务,仍然要按照共同债务处理,夫妻中实际承担还款义务一方有权要求另一方按协议或法院判决分担相应份额。
  • 1、如果是离婚后的债务,与配偶无关,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原则上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配偶要承担偿还责任;2、如果一方有证据,证据足以证明夫妻双方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和该债务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该债务可以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3、法律依据:1)《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性质如何认定的答复》((2014)民一他字第1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14)苏民他字第2号《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的性质如何认定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四条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婚姻法》(2001修正)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 《婚姻法》第40条规定,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从上面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处理共同债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的原则。财产可折抵偿还共同债务。
    2、协商一致的原则。
    3、坚持男女平等与保护妇女利益相结合、考虑双方当事人实际履行能力的原则。
    4、采用举证倒置规则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所以在处理夫妻双方共同债务时,如果不能通过协商确定处理方式的,通过法院起诉进行处理,可以由上述原则进行确定如何解决夫妻婚姻期间的债务。
  • 不需要女方负担。
  • 不承担,………………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 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回答】不会影响。
  • 不需要,需要帮助可以联系!
  • 不承担。。。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回答】同居关系,不承担债务。。。。
  • 离婚后男方个人债务,女方不用承担。
    【追问】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为了孩子又和男方生活在一起。公开离婚关系,孩子心理接受不了。所以夫妻名义同居,又担心男方欠债会不会影响女方?
    【回答】一般不会。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西安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1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