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请问我在一个私人加油站上班,没有签订合同的,刚来的时候老板说做满一年有年终奖,可是没有说明年终奖是什么,这个月我做满一年了,问他年终奖什么时候给,他说年终奖就是做满一年后工资升200元,请问他这样给年终奖合理?我去劳动局投诉他会不会胜诉?而且我们是在户外工作的,夏季的时候都没有高温补贴,就每天下午煮一碗绿豆汤给我们吃,我们去找他要高温补贴他说绿豆汤就算是高温补贴了,请问我告他会胜诉?

其他 2018-07-05 18:04 人浏览
共5位律师解答
  • 6月至10月期间,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单位应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广东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如需按天数折算的,则按每人每天6.9元计算。

    省人社厅强调,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向从事露天工作和室内高温工作的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清凉饮料。但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的清凉饮料不能抵高温津贴。

    省人社厅表示,若有用人单位拒不发放高温津贴的,劳动者可向用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投诉,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改正,给予补发,逾期未改正的,将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高温津贴发放双方存在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也可以通过争议处理程序解决。

    相关法律知识:

    广东省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如果按照规定需按天数折算高温津贴的,按每人每天6.9元计算。

    用人单位安排高温作业劳动者当月临时从事非高温作业的时间不超过4个工作日的,用人单位应当足额发放当月的高温津贴;5个工作日以上的,用人单位可按劳动者当月从事高温作业的天数折算高温津贴。

    当月折算后的高温津贴标准高于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月高温津贴标准的,用人单位可按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月高温津贴标准发放。

  • 高温补贴是哪几个月呢?

    一、北京高温补贴

    北京高温补贴的发放时间段为:6月至8月。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室内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目前,北京市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不低于

    二、上海高温补贴

    上海2014年高温补贴标准是每月200元,发放的时间是6月到9月。

    一、企业每年6月至9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

    二、企业在发放劳动保护性质的高温季节补贴的同时,应继续做好夏季工作现场清凉饮料的......

    三、广东高温补贴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提醒:

    在6月至10月期间,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单位应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广东高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如需按天数折算的,则按每人每天6.9元......

  • 最近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带来不便。为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及相关权益,天津规定,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工作可获得高温津贴。高温津贴应当以法定货币形式发放给职工,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代替。

    天津市最新下发的《关于试行企业高温津贴制度的通知》明确表示,高温天气是指市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含35℃)的天气。

    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应当在发放防暑降温费的基础上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高温津贴按日计算、按月发放,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日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的12%,计算时四舍五入保留到元。2013年度高温津贴标准为每日21元。同时,建立高温津贴正常调整机制,实行高温津贴与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办法。

    该通知还明确要求,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适当调整作业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据了解,这一通知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2018年5月31日废止。

  • 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 可主张不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赔偿金。如需要法律帮助,可以马上拨打我头像下面的联系方式,直接为您解答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潮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5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