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未经我同意,公司私自变更我的社保缴费地点合理吗?

社会保险 2023-06-01 08:04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法律分析:这个没有关系的,不同的地方缴纳的社保,到时都可以统一的转移到同一个地方,缴费年限也是累计的,具体的转移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相关材料, 社保卡,并确保有余额, 离职证明,并确保公司已经把你的社保处于“停用”状态, 个人身份证。
    第二步:到当前所买社保的区社保局的社保服务中心区办理社保转出业务。
    第三步:进入社保局后,不需要拿号排队,可直接在社保自助终端机上根据提示办理。在自助终端机上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凭证”。这两个凭证在一张纸上,并且已经盖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专用章。 个人建议将社会保险参保证明一并打印,很多地方都会用到这个证明,以备不时之需。 问工作人员,填一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结算申请表》第四步:最后,持盖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专用章的缴费凭证至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转移手续即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七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业务经办、统计、调查获取社会保险工作所需的数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如实提供。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为用人单位建立档案,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缴费等社会保险数据,妥善保管登记、申报的原始凭证和支付结算的会计凭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 法律分析:首先如果是工作上公司缴交的社保,两地缴费很正常。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缴纳一份社保。但由于社保实行地方缴纳,而且没有联网,这样实际上就造成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在两个地方缴纳社保。假如还在缴纳,建议停止其中一个地方的社保,最好停止自己交的那一份。单位缴纳的不要停。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已经缴纳的部分,暂时也没有办法退。只能等以后两个社保转移到一起,在社保合并时,就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社保局就会要求退其中的一个,而且只能退个人缴费部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二条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七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十九条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 首先如果是工作上公司缴交的社保,两地缴费很正常。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缴纳一份社保。但由于社保实行地方缴纳,而且没有联网,这样实际上就造成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在两个地方缴纳社保。假如还在缴纳,建议停止其中一个地方的社保,最好停止自己交的那一份。单位缴纳的不要停。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已经缴纳的部分,暂时也没有办法退。只能等以后两个社保转移到一起,在社保合并时,就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重叠的部分社保局就会要求退其中的一个,而且只能退个人缴费部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二条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七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十九条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重庆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