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公司保密协议违约金怎么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05 11:22
人浏览

  在某些单位,员工入职的时候会要求员工签署保密协议,该保密约束着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那么,公司保密协议违约金怎么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公司保密协议违约金怎么算

  (一)违约金约定注意事项

  1、依据合同总额或其它一定数额为基准,确定一定的比例作为违约金;

  2、依据对方逾期履行义务的时间,按照定期固定数额或比例的方式来连续计算违约金。

  (二)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1、如果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违约方可以要求法院适当降低违约金支付比例,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30%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法院不予支持。

  (三)违约金过分低于造成的损失

  1、如果由于违约金的约定比例过低,导致无法弥补守约方实际损失的时候,守约方也可以要求提高违约金的数额,或单独提出要求赔偿损失。

  (四)法院判决增加或减少违约金的法律原则

  1、由于违约金增减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很大关系,因此,法律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五)违约时定金的双倍返还或不予返还

  1、除违约金外,往往在合同中还会约定一定数额的定金(不高于合同总价的20%)。

  2、如果对方出现了违约,守约方还可以要求对方承担定金责任,按照法律规定合同正常履行时,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

  3、给付定金的一方如果违约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如果违约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4、相对违约金而言,由于定金在签约时一般都已经实际支付,因此,以定金罚则来追究对方违约责任,数额明确、简便易行,相对于违约金具有相对的优势和便利。

  5、在违约金和定金两种违约责任并存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来行使权利。

  人们在交易的时候所签订的合同中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就会在条款中列明关于违约金的内容,有些人会认为害怕对方会不负责就将违约金设置的非常之高,但实际上国家和法律对违约金是有最高的上限而超过的部分也是不会被支持的,因为违约金的初衷就是为了止损而不是获利。

  二、保密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依法订立的保密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签订保密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协议成立时就生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三、保密协议主要内容

  保密协议一般包括保密内容、责任主体、保密期限、保密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保密协议可以分为单方保密协议和双方保密协议。单方保密协议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负有保密义务的协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签订保密协议是企业对自己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常用手段之一。

  另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签订竞业协议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当私募投资者对企业产生兴趣,需要进一步深层次了解企业,确认投资意向时,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在私募投资者了解企业商业秘密时所签订的商业机密保密协议称为私募保密协议。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公司保密协议违约金怎么算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上述内容是关于公司保密协议违约金怎么算、保密协议有法律效力吗、保密协议主要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