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炒楼黑名单”引争论 部分银行称未收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0-08 05:32
人浏览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遇到以炒楼为目的的贷款者,银行有权不贷款,并指出金融监管机构已经设立一个负面的名单系统。他说,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进行监管。

  此后,银监会同时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加风险意识,不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度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但对于如何鉴别以炒楼为目的的贷款者,以及这一“炒楼黑名单”对遏制炒楼、调控房地产的影响又有多大,引来了市场的争论。

  监管部门调查制作“黑名单”部分银行称未收到

  据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资深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对于房贷申请者是否属于炒楼者,决定放还是不放贷,标准要由银行自己去判断,银监会并没有制定特别严格的标准和明确的准则。该人士表示,监管部门的确有这样一份“黑名单”,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检测系统,而这份名单主要是由监管部门到各银行调查得出的一份名单。

  “如果靠各家银行自己制定‘黑名单’然后上交,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其实都是银行的客户,银行从盈利的角度出发并不会出卖这些客户,因此目前都是监管当局调查出的一份名单。”上述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记者昨日也致电一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他向记者表示,银行自身并没有制作这样一份“黑名单”,同时也没有收到过银监会下发的“炒楼黑名单”。他表示,银行一直都有对疑似炒楼者作一些限制,例如对提前还款设置限制和障碍,因为炒楼者一般资金流动大,都会很快速的还款,快进快出。此外,还会检测房贷申请者按揭、还款的频率。“但是,如果要真正的判断肯定一个客户为炒房者,难度还是比较大。银行能做的基本就是提高首付和利率或者设置一些障碍了。”该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拥有3套以上按揭贷款的房产、一年内频繁多次申请按揭贷款的,都有炒楼的嫌疑,银行其实不难鉴别这些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是否愿意这样去做。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大部分银行对多套房贷款申请仍然是按照首付四成的标准来执行,绝大多数银行没有拒绝多套房按揭贷款。

  黑名单仅有指导意义,话事权在银行?

  “其实从银行自身盈利角度来讲,并没有内在激励机制去做这件事情。而监管部门即使是调查出了一份黑名单,也只是指导意义的,也许对市场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实质性影响,决定权还是在银行手里。”上述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有很多不同的监管政策,有软的也有硬的,“有权不发放贷款”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把决定权留给银行自己去做,潜台词是“有权不放贷,也有权放贷”并非强硬禁止的监管措施。

  郭田勇指出,实际上,炒楼这个行为是很难判定的。“一般意义上‘炒楼’是指购房以出售作为目的,但是有不少人虽然买多套房子,但是其实只是简单的财产投资配置,目前很多中国居民都喜欢把资产放到房地产上,并不能认定他们就是炒房。”郭田勇表示,如果银行确实能够认定炒房贷款者,那就应该坚决不放贷,但是实际上认定起来有难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银行没有内在激励机制去严格打击炒楼者,监管部门不出台强硬的政策是很难达到打击的效果的,目前更多的是对“炒房”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郭田勇还指出,理论上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出台“一刀切”的强硬监管措施,但是不这么做一方面是尊重商业银行的盈利立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监管部门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如果房地产的泡沫进一步加大,那么监管部门有可能出台更严厉的措施打击炒楼,目前是否需要下此重手,监管层还要找到一个调控和保持银行盈利的平衡点。”郭田勇说。

  著名经济评论人叶檀则认为,如果房地产继续疯狂,而政府税收等政策迟迟无法推出之时,缩减金融杠杆是最安全的办法。由于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房地产被作为最重要的抵押品给银行,银行由此扩张信贷,房地产价格越高意味着信贷的规模越大。

  “如果说购房者需要百分百支付现款,房地产抵押物不能创造信用,房地产市场相当于一部现金吸纳机,吸入之后不再回吐。那些炒房、炒地者在用自己的真实财富与资产泡沫抗衡,赢面很小,而银行的风险则会下降。”叶檀表示,这相当于将资产泡沫危机转嫁给炒房者,由炒房者拿出真金白银来做实资产,只要首付比例达到六七成,银行的风险就会下降一半。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