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租房市场若给力 沪上七成青年不愿当房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06 22:23
人浏览

  “租房”与“购房”本应是两条并行线,同时成为都市客的选择对象。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对于初入社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而言,经济积累和生活稳定性上的不足,使得租房成为他们最优化选择。

  在现如今的上海,大部分青年人尚是“租房客”。哪些青年在租房?上海租房青年的居住现状到底怎么样?他们对于租房居住的感受如何?居住生活中的困难又是如何被克服(或者无法克服)的?需要制度层面的哪些关照和支持?……这份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报记者 朱莹

  报告摘要

  由团市委委托,上师大青年学院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所做的《民生为本与当代青年——2010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中,其中一部分为《居者有其屋——上海租房青年居住现状和发展需求调查》。研究对象是在上海租房的年龄在18-35周岁之间的青年,包括户籍青年和外地来沪青年。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其中男性139人,女性90人。深度访谈16人。

  本次调查在外地来沪青年中锁定了高学历移民群体,或称“白领移民”,指的是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来自外地,且在上海长期工作居住的新移民群体,包括新上海人,以及持居住证的青年。

  调查结果显示,受到当前房产租赁市场的限制,青年人的租住类型也受到很大限制。私人自购并出租的房屋仍然是目前租赁市场的主流。超过60%的被调查者通过自己租赁房屋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包括租用私人房屋及租用公共租赁房)。另有23.1%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单位宿舍里。

  虽然中国大都市商品住宅价格节节高升,但房屋租赁的价格攀升却远比房屋售价上涨速度缓慢得多。房屋租赁仍然是许多人日常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一块。在具体的租房选择过程中,租金成为了大部分人(83.9%)首要关注的要素。其次是地段(48.2%)和通勤距离(39.3%)。而对房屋的质量、装修、小区环境等的关注远远要低于对租金和地段的需求。在当前房屋租赁过程中,对租赁成本的计算远超过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关键词·搬家

  毕业四年搬四次家每次租房都会无比抓狂

  “每次搬家都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毕业四年,Vivi换了四个住处,深谙租房搬家之苦,也在一次次的亲力亲为中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寻租者。这几天,她和室友听闻房东有意向卖房,不由头皮发麻,“难道又要去找中介了吗?”

  今年25岁的Vivi来自江苏,任职于闵行的一家早教中心,2006年夏天,她和同学一起在单位附近租下了十平米的单间,与房东一家三口合住。“一间朝北的房间,就两张床,很拥挤,月租600元。”对当时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工资的Vivi而言,尽管和室友平摊租金,房租和水电煤依然是笔不小的开支。

  第一次租房让Vivi感受到了诸多不便。“房东一家还是挺好的,但难免有摩擦啊,晾衣服什么呢都要麻烦别人,空调都不敢多开。”尽管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Vivi还是被这样“别扭”的生活方式打败了,决定换房。

  不久之后,Vivi和室友终于寻到了一处合适的房源,一对中老年夫妇要出租自家的单间,看过房子后,Vivi对20平米的房间感到颇为满意,签下了合同。平日为人一贯温和有礼的Vivi没有想到,她和室友却因为生活习惯和房东产生了不少矛盾。

  “老人家的观念比较旧,非常节约,也可以说是抠门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Vivi至今记忆犹新,“我每天都要洗澡,房东觉得浪费,晚上睡得晚了,他们又觉得费电,其实水电煤的费用我们承担了大部分,但他们还是要指手画脚。”

  但两代人的摩擦最终让她和室友感到“崩溃”,“每天有人对你唠叨,实在太拘束了,不搬不行。”

  有过两次与房东合住的经历,第三次租房时,Vivi倾向于租一个单独的套间。通过中介,她看中了一套两室一厅的老公房,硬件都不错,月租也不菲,2400元两个人承担的话,Vivi和室友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通过各种方法,Vivi又找到了2个合租者,四个人平摊月租尚能接受,Vivi吐吐舌头,“租金就这样从两个人600元变成了一个人600元。”

  Vivi心满意足地过起了有私人空间的租房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因为房东要收回房子,Vivi只能再度寻找合适的房源。

  “今年我换了工作,和朋友一起租了20平米的单间,另一个室友是30几岁的话唠大叔。”Vivi无奈地笑道。四年来,每次要租房Vivi都会无比抓狂,“太累了!”找中介,一个个小区看房,谈价格,找室友,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和摩擦……

  身边有不少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朋友艳羡Vivi自由的生活,Vivi却有苦不能言。频繁换房不但让她耗尽了精力,归属感的缺失更让Vivi不知所措,“租房让我觉得自己永远在游离,一点不稳定,总要担心房****然收房子了不租了,真的是身心俱疲。”

  如果可能,Vivi还是想买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实却让她逐渐放弃了这个梦想,“去年我爸还让我留意一下二手房,今年就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真的太高了,买不起。”

  飘忽不定的租房生活还要持续多久呢?Vivi找不到答案。

  ◆◆报告解析

  “不稳定”是租房第一杀手

  租房是一种相对欠稳定的居住选择策略,调查中绝大部分人都更换过1-3次住所,而在对更换住所原因的回答中,约有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上一次搬家是房东改变租赁关系而造成的

  调查显示,房东是影响租房过程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租房生活过程中,最担心的是____”问题的回答上,“房东跳价”与“房东收回房屋”位列前两位。

  [page]

  频繁换房不可避免地对租房青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压力。当我们问及租房青年是否会因为“经常换房,而感到筋疲力尽”时,有29.2%的受访者认为这句话符合对其生活及心理状态的描述,而33.5%的受访者认为不符合,其中,有13.2%的人回答说“很不符合”,另外,34.7%的青年选择了“一般”。

  调查将青年租房途径与此作交叉分析,发现租房获得途径与此在统计学上呈相关关系,租住在“通过公租房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在他们构建生活和发展生活的过程中,非常需要城市政府给予的公共支持,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需要政府在提供住房这类集体消费品上有所作为。

  [page]

  租房青年对于“政府实施公共租赁房制度”的反响很好,多数认为这“将缓解青年住房压力”,并且“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有利于城市“吸引优秀人才”,并维护“社会公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询问了“租房青年”觉得公共租赁房满足什么条件更能满足他们的租房生活需要,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交通便利”、“室内生活设施齐备”以及“居住安全有保障”和“周边配套完善”。而管理得当,进入、退出机制合理、公平、透明,以及房源充足,也是青年们考虑的方向。

  专家视角

  年轻人拼命买房阻碍城市人才流动

  “去年我们做了‘房奴’调查,很有影响,今年我们关注了租房群体。”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告诉记者,比起往年的调查,将“租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要困难得多,“比如群租现象,你一敲门人家躲都来不及。”最终,针对外地来沪青年,调查聚焦在高学历移民群体身上。

  黄洪基告诉记者,调查中他们发现,房价节节攀升仍有大量年轻人前赴后继要买房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他们怕房价继续涨,以后更买不起了,另一个就是租房市场不规范,租房不踏实。”黄洪基称,调查显示,如果租房市场规范,租房者的权益能得到足够的维护,七成租房青年愿意用 “租房”代替“买房”,“很多人就说,何必要做房奴把自己套牢呢?”

  无疑,青年的居住问题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上升为民生问题。“住房问题很严峻,租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黄洪基认为,对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大都市而言,年轻人都拼命买房其实阻碍了人才流动,并不是好事,“房价高,一旦买房就被套牢了,想走也走不了,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