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北京市妇联携手专家学者探讨打开婚恋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26 09:10
人浏览
“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如何理解全新的恋爱观和婚姻模式?如何慎重应对婚恋追寻人生幸福?如何站在理论高度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发生的婚恋新变?”4月1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妇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婚恋热点问题论坛上,北京市妇联主席赵津芳和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出席会议并发言,安顿、崔曼莉、施雨等女性写作者分别以采访北京外来务工女性生存与情感的收获与感悟、女人有一个问题叫做“我是谁”、跨国婚恋面面观等为题与高校百名研究生纵论不同阶层、年龄、地域的婚恋困惑,探讨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赵津芳表示,近年来,婚恋问题作为诸多女性关注的重大问题,经常在社会上、媒体上和女性群体中引发激烈的争论和碰撞。在纷繁复杂的婚恋现象中,如何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婚姻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带动社会和谐,是各级妇联组织最为关心的话题。她希望能够通过论坛举办更好地传达正确的婚恋观念,为构筑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雪说,每天都要面对年轻学子的自己经常要面对有关婚恋的一些问号,婚恋情感困惑是广大青年同学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更是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论坛吸引的不仅仅是女生,到场男生也不少,现场提问中还出现了“须眉不让巾帼”的场面。
资深记者安顿从2006年开始把采访对象集中在北京的外地务工女性群体身上,发现这一底层低收入外来女工群体的婚恋质量以及情感诉求与她们的生存状况和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部分买卖婚姻或物质交换婚姻的存在,决定了她们的恋爱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完全的;她们“没有能力离婚”,进城后缺少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使她们无力承担自己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因此即使在遭遇情感危机或家庭暴力时也只有委曲求全;她们对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的追求期待社会保障。
著有《浮沉》、《琉璃时代》等反映都市青年白领情感作品的崔曼莉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自己的关系。“我是谁”这个问题一时很难解决,也无法立即回答。但是人在青年时代,处于这个问题下,学会向自己发问,却是十分重要的。依赖自己赢得尊重,建构女性自我的生命意义,关乎的是女性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同时也需要男性的支持。
“中西合璧的婚姻,即使夫妻恩爱,但一床被子盖着中西两种文化,必定存在差异与冲突,然后是和解与融合。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文化?”曾发表过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刀锋下的盲点》等的华人作家施雨认为,跨国婚姻不仅是地理时空上的跨越,还有心理、情理、常理的跨越。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7月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在推进两性平等、两性和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张雪表示,她个人也十分珍惜论坛这个聆听专家教诲的机会,“我从专家学者睿智的思辨中,精妙的剖析中,寻找到关于婚恋问题的各种答案。在以后面对有着不同困惑的年轻人时,我会用这些答案点亮一盏心灯,抚慰他们躁动的心灵。”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红旗教授则希望借此探讨女性理论本土化发展的新路和建构当代中国婚恋价值观的思考:从当代婚恋存在的热点问题入手,从自我生命体验与文化经验中,寻找本土女性理论新的生长点,推动性别平等和谐的美好愿景。(中国妇女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