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建设与次生灾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2-04 18:43
人浏览

  地震不可掌控,甚至还不能准确预报。但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将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严格说来,地震过程中房倒屋塌而掩埋生命,就属于次生灾害,因为不同于地震导致地陷、地裂、山体迁移等直接吞噬生命财产。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是人类可以掌控的。此次大地震中,处于震中的北川县邓家小学的49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所由一家企业集团捐建的希望小学,由于监理到位,建筑安然无羔,孩子们也才无一伤亡。如果说这是个奇迹,奇迹来自十年前在盖这座学校时的一丝不苟。

  当然,地震次生灾害远不止于房屋倒塌。有些房屋在地震时没有倒塌,却被随后的余震、大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冲毁。此次地震发生在山区,正是滑坡导致道路大量被毁,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严重延缓了救援进程,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大量通讯基站被破坏,相信也与此有关。由于滑坡,河流被阻塞,形成堰塞湖。对于下游居民来说,头上的“悬湖”就是巨大的隐患。地震还易造成燃气、化工原料泄漏,引发火灾、空气及水体污染等。幸运的是,这次大震,尚未看到火灾的报道。另外,本来能在灾后充分发挥救死扶伤作用的医院在地震中垮塌,无疑加剧了灾难。

  除了房屋倒塌外,滑坡、泥石流的频发也与人类自身建设活动失当有关。从中国科学院提供的遥感照片中可以看到,汶川及其周边地区,乡镇、县城旁边的山体往往呈现出一片白色,这就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迹象。遥感照片中,有一幅是水电站的,半截大坝已被滑坡所掩埋。而没有建筑、人类活动痕迹少的山体,往往是一片绿色,说明没有破坏。这是因为山区的人们在建造活动中,往往要开挖、切割山体,打破了山体在亿万年来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平衡。在平常状态下,即便是山脚被开挖的山体看上去仍然结实牢固,但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甚至是雨水长期浸润山石缝隙后,山体都会失稳而滑坡。

  除了前述震毁、冲毁房屋外,江河上大量水电站的建设增加了隐患。此次地震后,人们不得不密切关注泯江上紫坪铺等水库的险情。

  中央近年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这次震灾,人们对此应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要发展经济、要建设美好的家园,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向自然索取,与自然发生碰撞,但必须牢牢树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意识,尽量克制不必要的大建冲动。比如,修水电站不能只在经济维度上考量、只想着要树一座丰碑,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对千百年后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科学合理地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外,还应尽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可再生的材料。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以修筑万里长城、抗击匈奴而闻名的大将军蒙恬被赵高陷害致死。死前,他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他认为自己该死,因为修万里长城,肯定断过地脉。说明他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今天,人们都以拥有万里长城而自豪,但很少听一听蒙恬临终前的忏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