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谭百乐谈航运业三大转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01 08:54
人浏览
香港一向以「国际航运枢纽」的殊荣享誉全球,但近年随著内地港口急速发展,香港亦难免受到影响。在海事处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处长谭百乐,见证了航运业各阶段的发展,他概述香港航运业过去十年发生的三大转变——航运枢纽功能更趋多元化、珠三角港口进一步融合及行业人才流失,并预期香港与内地持续融合,将使香港航运枢纽地位更巩固。

港深年柜量4400万箱

谭百乐认为,回归以来香港航运业最大的转变,就是由过去纯粹的货柜大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活力、多元化的航运服务中心,不单港口货柜吞吐量屡创新高,船舶注册方面亦取得理想的成绩,他称:「我们与香港船东会商讨后,在1999年推行新的船舶注册制度,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之余,同时确保船舶符合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另外,我们亦建立了《船旗国质量管理》及《注册前质量管理》系统等,以切合安全、保安及环保等各项标准,这些措施有效令香港船舶注册数目由1997年的560万总吨大幅上升至目前的3500万总吨左右(合共1200艘船只)。」

过去十年珠三角地区见证了贸易全球化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变化,区内制造业迅速增长,令市场对码头、班轮服务及内河驳船网络的需求大幅上升,谭百乐指出这些因素正正推动了区内港口在操作上作出进一步融合。「1997年香港及深圳港的货柜吞吐量分别为1440万及100万标箱,目前已分别增长至2350万及2050万标箱的水平。换言之,每年逾4400万标箱的货物通过香港水域,而货柜船的数目及其配载量亦不断增加,这实在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他如是说。为确保航行安全及提高船只进出香港水域的效率,海事处于2002年提升了船只航行监察服务系统功能,目前该系统能同时自动追踪多达4000个移动目标和1000个静止目标,足够应付未来十年的交通增长。

关键是吸引年轻人投入

航运业人才持续流失是这十年间发生的另一项转变,谭百乐笑言:「不单海事处及我本人年长了十年,整个航运业亦老了。」他认为亚洲区航运业近年不断增长,令香港面对的人才流失问题更为突显。因此,香港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能否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以及有效训练及挽留人才。他表示,海事处虽然推出了「航海训练奖励计划」鼓励年轻人投身航运业,并与航运发展局合作在香港理工大学成立总额400万元的奖学金以吸引人才,但船东对此的支持才是最重要。

对于外界批评香港多年来缺乏港口基建发展,他强调港区近年出现了不少实质变化,当中包括葵青港区九号货柜码头的竣工及港区水深增加至负15.5米,这些设施足够让全球最大的万箱货柜船靠泊港口,而各码头营运商亦不断提升操作效率以维持港口竞争力。不过,由于深圳港在期内亦加快了东部及西部货柜码头的建设工程,因此外界往往将焦点投放在泊位数目的增长,而非技术或效率的提升。

未来亚洲航运业更兴旺

总结回归以来的各种变化,谭百乐预期未来十年亚洲航运业在中国因素的驱动下,将会在船队规模、港口基建、船舶建造、船舶管理及海员培训方面取得更长足的发展,而越南、印尼及印度等地亦是区内不可忽视的新兴市场。在这个大趋势之下,亚洲航运业对船舶融资、保险及海事仲裁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香港由于拥有稳健法律及金融制度,以及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连系,因此具有较区内其它城市更优厚的发展条件。

从海事处总部办公室的窗户向外望,谭百乐坦言维多利亚港虽然较过去变得更小了,但繁忙依旧,只是以往的木桅帆船已被现代化的内河驳船所取代,而港区亦有越来越多豪华邮轮靠泊,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旅客,他表示:「或许过去十年,我们一方面见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都市,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及沙士事件后迅速复苏的骄人成就;另一方面亦见证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的连系及合作,在推动两地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

来源:大公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