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口头遗嘱需要多少个证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30 18:26
人浏览

  除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之外,口头遗嘱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自然人在紧急情况下订立口头遗嘱的,那么口头遗嘱需要多少个证人?自书遗嘱成立的要件是什么?口头遗嘱见证人的条件有哪些?阅读完以下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一、口头遗嘱需要多少个证人

  口头遗嘱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

  生活中,往往会发生各种意外,很多人对于意外是没有预料的,因此在意外发生时就不可避免的想要安排好身后事,有时候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口头遗嘱的方式来安排身后事。

  口头遗嘱生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发生危急情况时;

  2、在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的情况下;

  3、遗嘱见证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同时非继承人、受遗嘱人,且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无利害关系,同时满足前3个条件,才可以做出一个有效的口头遗嘱。

  但是根据法律规定,危急情况解除后,立遗嘱人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录音遗嘱来使口头遗嘱无效。因此,律师建议,为保障遗嘱的有效性,立遗嘱人在做口头遗嘱时,首先需确保满足口头遗嘱生效的三个条件是完全具备的,同时注意在危急情况解除时,通过公证遗嘱、自书遗嘱或者录音遗嘱的方式再立一次遗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八条

  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二、自书遗嘱成立的要件是什么

  公民在遗书中涉及死后个人财产处分的内容,确为死者真实的意思表示,有本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又无相反证据的,可以按照自书遗嘱对待。

  遗嘱的有效要件:

  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有遗嘱能力。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则上应该以遗嘱人最后于遗嘱中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准。

  3、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4、遗嘱中所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

  5、遗嘱须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

  除此之外,遗嘱有效还有以下要求:

  1、立遗嘱人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即年满18周岁且精神状态正常的人立的遗嘱才有效。

  2、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受胁迫欺诈所立遗嘱以及被篡改、伪造的遗嘱无效。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

  4、遗嘱应为缺乏劳动能力而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不得处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

  关于自书遗嘱是否需要公证。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嘱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它们都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最高,因为根据法律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也就是说,如果同时存在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等,内容相抵触,应以公证遗嘱为准。

  因此,自书遗嘱无论公正与否都具有法律效力,立遗嘱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公证。

  三、口头遗嘱见证人的条件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继承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共有两类:一是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二是与继承人有民事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的意见》第三十六条规定:“继承人、受遗赠人的债权人、债务人、共同经营的合伙人,也应当视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八条

  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继承人、受遗赠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口头遗嘱需要多少个证人的相关内容。综上,口头遗嘱需要的证人需要两个以上,见证人必须是与遗嘱的内容没有利害关系。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法律快车律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