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24 18:52
人浏览

  核心内容:我国的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反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有四种。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相关知识,感谢您的关注。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包括以下四种:

  (一)商品假冒行为

  包括商品主体混同行为,表现为三种情形: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还包括商品虚假标示行为,也表现为三种情形:

  1、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2、伪造产地,对商品原产地、商品来源或出处进行虚假表示;

  3、对商品质量做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二)虚假宣传行为

  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或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导致用户和消费者误认的行为。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三)侵犯商业秘密

  关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在第7期中已经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商业诽谤行为

  是指经营者采取捏造、散步虚伪事实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诋毁、贬低,以削弱其竞争实力的行为。具体手段包括刊登对比性广告或声明性公告等,贬低竞争对手声誉;唆使或收买某些人,以客户或消费者名义进行投诉,败坏竞争对手声誉;通过商业会议或发布商业信息的方式,对竞争对手的质量进行诋毁等。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