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谈谈科学决策的执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1 20:35
人浏览

  决策执行是决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行动,将决策的观念形态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决策目标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强调“重在落实”,落实就是决策的执行过程。强调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决策执行,不仅因为执行不论对于决策本身还是对于整个工作都十分重要,而且是因为决策执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确实需要得到大力加强。

  一、深刻理解决策执行的重要性

  讲到决策,人们总习惯于对其过程做狭义的理解,认为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决策结果,整个决策过程也就结束了,于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决策的执行。实际上,决策的执行在包括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决策评估和信息反馈在内的广义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决策目标实现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

  决策执行是最终达到决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决策的形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如果有决策而无执行,决策被束之高阁,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基本功能,再科学的决策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决策形成过程中付出的所有劳动和智慧都失去了价值。

  决策执行的实践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对没有经过执行检验的,任何对决策的评价都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决策不可能一次达到完美,通过执行的检验,可以发现决策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我们可以在决策执行中发现客观情况的新变化,并根据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已形成的决策。

  决策执行是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直接而集中体现,必然成为群众评价执政成效和执政能力的首要依据。相对决策形成而言,决策的执行过程具有更突出的直接现实性和广泛参与性特征。听其言,观其行,是人之常理。调查结果也显示,群众并不是主要依据决策制定和决策本身来评价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的能力和成果,而是把决策的执行状况及其效果作为评价的首位依据。决策执行情况已经成为关系党和政府形象的重大问题。有些群众明确地讲,执行中不能做到、不能做好的决策,还不如不定、不说。实践证明,决策正确,宣传也很到位,而决策的执行不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决策执行是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环节。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重视决策而忽视决策执行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部门、单位和干部,在调查研究形成决策上下了很大工夫,也取得把握实际、探索规律的明显成果,可就是不重视、不抓紧决策的执行,使许多好的决策不能落实,也引起基层和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有些基层干部群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工作中许多“老大难”问题的形成都与决策执行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有关部门执行决策不坚决、不严格、不彻底造成的。常常是定了政策不认真执行,对于违反政策的行为不坚决果断地制止,结果形成客观上的导向和示范效应,违规的越来越多,造成了法不责众的局面,处理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如“小产权房”就是不注重执行酿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page]

  二、充分估计决策执行的难度

  造成重决策轻执行的原因,不仅仅是认识上对决策执行意义理解不深和工作中的重视不够,还有决策执行难度大的问题。真正做到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决策执行,必须充分估计和客观分析决策执行的难度。

  决策执行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与决策的制定相比,决策的执行具有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和直接具体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决策执行必定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从时间上讲,形成决策可以有一个过程,但决策制定的“拍板”在时间上总是有限的,而一旦形成决策,决策执行者就需要年长日久地抓好执行工作,直至这项决策被撤销为止。做一件事、做一段时间不难,而做到长期坚持,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从范围上讲,决策属于“抓大事”,而执行则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执行涉及的工作范围,应该是全方位覆盖,工作量会非常之大。以北京市的养犬管理为例,决策定出了一些方针、原则和政策,而决策的执行则要面对几十万的养犬者及其宠物,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细节决定成败。在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和直接具体的决策执行过程中,任何一个具体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出一连串的反应,一件小事会酿成大结果。决策执行必须合理、合法和谨慎、细心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决策执行要直接面对各种利益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和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利益是各方面普遍关心和十分注重的问题,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难度很大,但又是决策执行不容回避和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决策执行在时间、范围和涉及深度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在其操作过程中必然全方位、多角度地面对各类社会群体及其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不仅要妥善处理好不同社会群体有差别的利益及其诉求,还要妥善处理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决策执行会广泛触及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由于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具有系统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涉及决策目标的大多数问题,看似是孤立的、简单的、浅层次的,一旦认真执行起来,都会或多或少地触及到深层次问题,最终的难点和阻力还是体制机制。面对深层次问题知难而退,是造成决策执行难和难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决策执行可能遇到决策本身带来的难题。一般来讲,影响执行的决策本身问题主要涉及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策是否明确清晰和决策的协调性与稳定性等问题,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决策还应当有执行的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在决策形成过程中解决得好,执行起来就顺利,决策目标就容易达到,反之决策执行会困难重重。在决策形成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前者要研究解决“该不该”做,后者要研究解决“能不能”做。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是可能性的“能不能”做,最终决定着决策方案的效度,最终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也会从根本上决定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page]

  三、努力提高决策执行的效果

  能否取得实效是决策及其执行的关键。决策执行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涉及的方面很多。提高决策执行的效果,需要特别关注以下环节。

  全面准确地领会决策的精神实质。执行是将观念形态的决策转化为实际效果的过程,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执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对决策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连决策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弄明白,执行决策就无从谈起。如果执行的不是真正的决策,检验出结果又能说明什么呢。执行决策前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按照决策的精神实质去指导和落实决策执行工作,才能保证和提高实际的效果。

  科学客观地把握决策执行的条件。决策执行的条件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指决策执行主体的各种要素,如执行者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可以投入的精力等,执行决策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把握主观条件,充分考虑到执行者自身的能力、权力和精力条件,做到自知之明、量力而行,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客观条件指决策执行的客观要素,包括对执行过程产生影响的全部客观环境。客观环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决策执行中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不具备客观条件或不完全具备客观条件的决策执行,效果肯定不会好。当然,决策执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不可能只是被动地适应外部条件,需要具备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更需要有改变环境、创造条件,争取最终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实践证明,通过主观努力提高决策执行效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对条件的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

  高度重视决策执行中的调查研究。由于决策制定对于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也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强调决策过程中调查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调查研究在决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相比之下,人们对调查研究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却明显不足。决策执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深刻领会决策精神需要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执行决策和评估决策效果更需要对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执行决策要将决策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必须以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基础。

  有人认为,自己长期工作生活在周围的环境里,对实情和决策执行的条件了如指掌,不需要再调查研究。其实,接触不等于认识,客观环境中真相与假相、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和辨别,不可能靠感觉来完成,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东西也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性判断,只有依靠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主流,全面深刻地把握决策执行的条件。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把握客观的条件,是决策执行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决策执行效果的根本保证。[page]

  不断提高决策执行者的素质。提高执行效果必须不断提高决策执行者的素质。群众在拥护、赞扬政策的同时,也批评个别干部“歪嘴和尚念坏了经”,就是在讲执行者的素质问题。决策执行者素质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对决策的理解能力,有对客观条件的认识水平,有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政策把握能力,也有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等等。

  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执行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最根本的素质,也是基本的觉悟。在决策执行中,各级干部都要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干事情,坚持科学发展和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做到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在决策执行必然会涉及到利益调整的情况下,正确的立场和基本的觉悟是尤其重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决策执行肯定要走上斜路。为此,作为决策执行者的各级干部必须注重党性锻炼,在素质培养中把觉悟和党性的提高放在首位,为决策执行提供可靠的政治思想保证。

  客观评估决策执行的效果。决策执行效果的高低需要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决定着对决策执行状况的判断,如何评估和评估怎样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决策执行过程,进而影响到决策执行的效果。决策执行是一个过程,对其效果的评估不能只在执行结束时进行,而应是伴随决策执行进程不断分析判断的常规性工作。通过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是保证决策目标实现和提高决策执行效果的重要措施。由于决策执行过程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客观评估和不断提高其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和简单的事情。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受主观标准和价值取向制约,影响效果的各种因素又比较复杂,使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决策执行的效果是高还是低。首先是评估标准和价值取向问题。

  用不同标准要求,按不同价值观去进行效果评估,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标准和价值取向不同的评估,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决策执行的走向和效果。因此,评估决策执行的效果要明确方向、统一标准。其中,牢牢把握决策主要目标,坚持决策符合规律、顺应民意和满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影响执行效果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问题。在评估决策执行效果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实际影响,认真分析形成执行效果的真正原因,特别要关注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对决策执行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科学分析和准确决断的基础上,有效地排除和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应对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变化,就能够大大提高决策执行的效果,促进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page]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