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我国全民医保两年进入实际操作 快速推进遇尴尬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3 14:00
人浏览

  只用了短短两年,中国的全民医保就完成了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全部过程,到去年年底,全国有超过12亿人获得了基本医疗保障。然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全民医保快速推进也挑战着现有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昨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说:“医疗保障制度已进入‘深水区’,可三医还未能真正实现配套联动,许多改革积极效应被‘消蚀’、‘打了折扣’。”

  民众对提高保障水平有了新期待

  由于快速进入了全民医保时代,社会心理发生了变化。在心理变化和福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已不满足于“有保障”,而是期望有一个较高水平的、体现社会公平的保障。这种需求的变化对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严峻挑战。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俗称“三加一”,即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农村新农合加城乡医疗救助。在全国各个地方,三种医保的保障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于是重复参保的现象就出现了。

  “根据我们调查,重复参保率在10%左右。以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0亿计算,10%是1个亿。一个人补助120元,就是1200亿元的财政资金等于打了水漂,造成极大的浪费。”王东进说。

  除了重复参保外,信息网络建设也出现重复,因为每一种医保都有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三种医保就有了三套系统,并同时覆盖城乡。据了解,一个中等城市建设一套医保信息网络就需要花费6000万元到8000万元。

  此外,不同的医保还配置了自己的人员队伍,人员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说:“城市医疗保险的管理是由一个部门管,农村由另外一个部门管。社会医疗救助,又是一个部门,所以体制导致我们制度之间不能相互衔接,地域间差距比较大。”

  医保正面临着尴尬:如果不将三种医保加以整合、统一,就会受到公平性的质疑,而如果要整合、统一,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不允许。“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不能脱离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而独立存在。”王东进说,目前不能不切实际地“吊高胃口”,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造成无序的危险。

  医保基金成了政府补偿资金

  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胡大洋说:“全民医保来得非常快,以至于我们准备不足。”

  现在最为尴尬的是,基本药品药物目录的推行。此前卫生部官员曾坦言,2010年底实现基本药物制度60%地区的覆盖目标,任务很艰巨。王东进昨天则表示,很多地方甚至连覆盖率的一半———30%都没有达到。

  胡大洋介绍,由于政府补偿难以到位,江苏省推行基本药物目录非常困难。根据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凡是列入目录中的基本药物都将实施零差率销售政策,以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遗憾的是,零差率实施后,很多政府的补偿机制并不到位,其缺额部分竟然要求医疗保险基金补偿。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