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4万亿元投资计划就业效果——阶段性效应和长期性效应并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4 10:06
人浏览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其中4万亿元投资计划格外引人关注。4万亿元投资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就业拉动效果?影响投资就业效果判断的因素又有哪些?又有哪些好的政策建议能进一步促进政府投资拉动就业效应?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室主任张本波。

  记者: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4万亿元投资的措施实施伊始,就引发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应该怎样科学理解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张本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投资对就业会产生不同的效应。首先,投资能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承接效应的增加效应,与此同时,投资也会带来技术排挤效应和竞争排挤效应的减损效应;其次,投资项目本身创造的就业岗位能产生就业的直接效应,同时,投资项目带动上下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属于间接效应;最后,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属于阶段性效应,而投资项目建成后吸纳的就业岗位则为长期性效应。因此,投资对就业产生的效应是综合性的,并且具有长远影响。

  记者: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投资的就业拉动效应如何?

  张本波:有多种方法可以评估投资的就业拉动效应,投资的就业拉动系数是常用的一种,即新增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3年之后统计局不再发布按行业分的就业人员数,而只统计按行业分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此,只能通过计算城镇单位就业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估算我国投资的就业效应。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每亿元投资新增就业岗位从67.5人下降到46.2人,即新增投资的就业拉动作用趋于下降,但总体还保持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拉动就业的行业差异显著。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就业,从2005年至2007年,每亿元投资新增城镇单位就业1550人。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像金融业每亿元投资新增城镇单位就业为1125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608人。与此同时,公共服务投资也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就业效果,比如在卫生社保福利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领域。

  记者:那具体到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会产生怎样的就业效应?

  张本波: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新增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投资领域。4万亿元投资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保障性住房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

  在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即阶段性效应来看,可以先推算出各领域的建筑工程类投资规模,再根据建筑业投资拉动系数计算带动的就业岗位。4万亿元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类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开发、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据测算约为4860万人;而在公共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以及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领域的投资,也会创造相应的阶段性就业机会,即4万亿元投资计划将产生阶段性就业约5000万人。

  从下面的表格来看,从长期性效应来分析,4万亿元投资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性和运营性就业岗位测算约560万人。

  也就是说,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就业产生的阶段性效应和长期性效应是并存的。

  记者: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对投资就业效应的判断呢?

  张本波:首先应进一步考虑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当期的就业统计很难满足就业效应评估的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趋势测算,根据城镇单位就业进行推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局限势必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此外,还应进一步考虑投资对就业的间接效应以及投资对就业的减损效应。

  记者:为能进一步促进政府投资拉动就业效应,您有哪些建议?

  张本波:首先,应建立并完善政府投资的就业评估机制,以合理确定就业评估的效力,包括约束性评估、引导性评估、预警性评估。同时要推进实施评估的配套措施,比如就业统计体系的完善、评估方法的选择、就业引导政策的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等。

  其次,要引导社会投资跟进以增强就业拉动的可持续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降低社会投资准入门槛,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促进金融机构创新,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加公共服务投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