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神州再掀『上山下乡』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30 10:04
人浏览

神州再掀『上山下乡』潮

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正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看中,他们纷纷到农村安家落户,90年代的今天神州大地又起掀起了一股“上山下乡”的热潮。

城里下岗 乡村创业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职工下了岗。在这些下岗职工中,有不少人走上了“上山下乡”这条道,到农村拓展“领地”,进行再创业,构成了农村经济一道新的风景线。

据报载,山东省莱阳市有1000多名下岗职工到农村再创业。莱阳高格庄供销社25名下岗职工,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上开发种植板栗1000多亩,种植药材80多亩,改造果园20亩,养殖肉牛200头、肉鸡1500只,1997年纯收入40多万元,职工年薪达1万多元。

莱阳梨酒厂下岗女工吴秀凤,在丈夫身患重病,背负1.7万元外债的情况下,回到丈夫的老家阎家村。承包7.5亩耕地,又引进蓝狐、银狐、乌苏里貉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吴秀凤饲养动物300多种,年收入8万多元。

辞官务农 甘心为民

湖北省利川市前市长蓝胜利,1995年10月自愿辞去市长职务,承包开发荒山。他在位于川鄂交界、海拨1500米高的“巴楚屋脊”齐岳山高山山区,和当地政府签订了承包开发3000亩荒地的合同,承包期10年。他结合地势条件,将银行贷款和自己的存款投入进去,种植烟叶、蔬菜,并发展畜牧业。蓝胜利的行动,为当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山东省平原县纪委副书记王洪星,1997年12月,向县委提出了辞职务农的申请,得到了县委的批准。王洪星承包了县农场50亩土地,签订了为期30年的租赁经营合同。今年,王洪星计划在租赁地里先投资30万元,发展大棚蔬菜和花卉生产,实施高产高效农业开发,力争把租赁地建设为当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示范田。

工商大户 投资兴农

农业的不断升温,引起了不少城镇工商户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中跨出“城门”,投身“上山下乡”的行列。

江苏省宿迁市近年来有千余名城市个体工商大户,投资乡村种、养、加等项目,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宿城区酒店老板陈军,1997年花了30万元租用了顺河镇15亩土地,建起了3个大棚搞稀有蔬菜和无土蔬菜栽培。今年,所产的24个品种蔬菜除满足酒店需要外,每天还上市再赚钱。

沐阳县餐饮业大户许振功,几年前在华冲镇办起占地15亩的养猪场,并逐渐形成自繁、自育、自配饲料、自我销售一条龙格局。1997年出栏生猪600头,缴税达15万元。同时为全镇外销生猪5000头,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兴起。

走出学堂 进入农门

山东省泰安市郊区北集坡镇西柏子坡村女大学生裴立静,1995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放弃国家分配,回到家乡养猪。经过两年多的奋斗,裴立静先后投资200万元,建成一座拥有猪舍400余间,办公室、仓库、招待所、地中衡、装猪台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大型猪场。场内生产一线职工全都是畜牧专业毕业生。猪场出产生猪万余头,盈利百余万元,上缴国家屠宰税达10余万元。1997年,裴立静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山东省平度市大田镇大后寨村李德顺、李德亮、李德新、李德科四兄弟先后大学毕业,都分配到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工作。可弟兄四人先后都辞去了工作,回到农村。他们在家乡与瑞士东方工艺品有限公司合资500万元,建起青岛最大的玩具企业——青岛新世纪有限公司。1997年公司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带动起1万多农民从事玩具生产,为农民增加纯收入3000万元。

当年“知青” 重回“故里”

如果说“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接受“再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使知青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中不少人在农村成了家,后来为了回城妻随夫或夫随妻,做了多少工作,花费多少精力,终如愿以偿,离开农村,回到城市。可20年后的今天,这些知青,又有一些人开始向往农村。思念“第二故乡”,甚至第二次“上山下乡”。

晏桂英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华联商厦的一名职工,1997年下了岗。这时,她又想起了年轻时曾下过乡的淄川黄家铺镇贾村,于是,她和丈夫一合计,决定回“故乡”,为自己造个饭碗。当她来到“故乡”向村里说出自己想法后,得到了村里的支持。村里让晏桂英享受本村村民的待遇,为她划出5亩滩地建养狐场。当年的知青,如今又回“家”扎下了根。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