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社区就业中的职业指导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9 21:00
人浏览

(崔文英 黑龙江省齐市就业局职业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就业已成为扩大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对社区就业的职业指导,使更多的求职者在社区就业,给职业介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使求职者最大限度地就业,劳动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从而促进社会财富增长、文化进步和社会稳定。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下面,结合自己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实践,就社区就业中的职业指导谈一点看法。

一、社区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服务社会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社区服务业方兴未艾,已成为新的就业亮点。根据这一就业动向和特点,应积极加强对社区职业指导,推进求职人员选择社区就业。这对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社区职业指导有利于扩大就业之路。目前,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富余劳动力多,无论是新生劳动力,还是下岗失业者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都给劳动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加之加入WTO的挑战,这一矛盾日益突出。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领域。而社区服务业正是新兴产业的一个热点,给劳动就业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空间,所蕴含的就业潜力十分巨大,通过积极有效的社区职业指导就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为再就业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是加强社区职业指导有利于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社区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需要给予培植和支持。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使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在社区就业,既为求职者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也给社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丰富完善社区的服务内容,增加社区服务种类,扩大社区服务总量,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社区服务业迅速发展。

三是加强社区职业指导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主要是围绕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等内容展开的,着眼于日常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加强社区职业指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有益于丰富社区社会财富,有益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益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尤其是把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求职者在这里安排就业,有利于社区各种教育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树立社区的良好形象。

四是加强社区职业指导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进入深层次的攻坚阶段。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分流下来的一大批人员还处于待岗之中。加强社区就业指导,安排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将减轻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向深层次进展。同时,社区服务业门类多、层次不一,对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多样性,不但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而且对缺少劳动技能甚至劳动能力较弱的人员也能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这就给社会各行各业分流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发展社区职业指导势在必行,势在可行,大有可为。

二、社区职业指导的主要途径

通过多年的职业指导实践,我感到加强社区职业指导,既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体会最深的是应采取以下几种指导途径比较有效。

一是择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从当前情况看,要使求职者更好地在社区就业,必须进行择业观念教育,这是第一位的。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念一直固守旧的模式。陈旧的观念不转变,就无法使广大求职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就业门路。因此,搞好职业指导首先要教育求职者转变观念。要教育引导下岗职工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新观念;克服“爱面子”和“挑肥拣瘦”的思想,树立开放型的就业观念;改变只有到国有企业才是就业的单一择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多样性的就业观念。走出择业的误区,愉快地在社区选择就业岗位。在教育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求职者上岗前的技能和技术培训,通过办班、考核、观摩、写实、岗位锻炼等形式,增加其就业本领和适应能力。

二是热情接待与登门服务结合。职业指导者的对象是求职者,指导者与求职者必须心相通、情相融。对求职者要满腔热情,认真接待,为求职者当红娘、当参谋,使职业介绍中心成为下岗职工和求职者的家,用真心、爱心、耐心和细心给求职者以温暖,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水平。同时,为扩大职业介绍服务,还要由来访接待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化。职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社区活动场所,深入求职者的家庭,登门拜访和现场服务,真正对求职者做到“五清”,即“失业下岗原因清、家庭情况清、技术特长清、择业要求清、思想动态清”,根据求职者不同状况选择不同岗位。

三是社区内就业与区外就业结合。指导求职者就业,首先应着眼于社区内部,把社区内各个服务领域的岗位安排满,做到能在社区就业的一律就便就近就业,使劳动者的潜能和人生价值在社区服务岗位上充分展现。但是指导社区就业绝不能把眼光和思路局限在眼前,囿于社区范围内,应视社区求职者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他们到区外就业。不仅引导没有岗位的有能力者到区外去,就是区内已经就业的,有了一定资金和物质条件的从业者,也要引导他们到区外开拓更大的经营天地。要鼓励支持求职者到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业去就业,鼓励他们到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到国外选择生存空间。这样区内区外结合、境内境外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走出一条扩大就业的路子。

四是创办实体与开展自愿者活动结合。要引导下岗职工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岗位做起,开办好小食杂店、小饮食店、小修理店、托儿所、幼儿园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发展便民家庭服务、婚丧服务、卫生保洁服务、房屋租赁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有能力的要积极组织他们创办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实体。这样既为经营者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扩大了就业岗位和机会,在组织创办实体的同时,还要根据每个求职者的不同实际,开展好各种家政服务、扶贫解困服务、送温暖服务等活动,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逐步探索扩大就业的门路,提高有偿服务的效益。

五是咨询服务与分类指导结合。每个职业介绍者都要热情为求职者开展职业指导、信息咨询服务。无论是登记、洽淡、介绍与推荐,都要做到脚勤、手勤、眼勤、脑勤、嘴勤,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努力帮助劳动者顺利打开就业门路,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对每个求职者做好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要区分不同对象、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根据每个求职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文化知识结构,帮助寻找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特别是双下岗职工要积极帮助尽快选择就业;对文化知识结构高、竞争能力强的要帮助指导他们在长线岗位上竞争就业;对有条件能离家的求职者,鼓励他们闯外埠市场,到埠外或境外就业。同时,对再就业人员采取回访制度,开展跟踪式职业指导。

三、社区职业指导的保障措施

社区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有配套措施做保证,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组织保障。无论是劳动就业部门,还是社区各单位,都要成立社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要根据实际制定社区就业发展规划和指导规划,强化对社区就业的管理和指导。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一些重点经济区域,要成立社区指导中心。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职业指导服务站,形成上下对接、纵横交错、衔接紧密的组织体系,从而保障社区就业健康运行。

二是政策引导。各级政府都要根据社区发展实际,研究制定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到社区就业的,要在资金、税收、工商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解决社区就业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

三是强化服务。对社区就业不仅劳动部门要管、社区组织要管,而且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尽全力给予支持。尤其是财政、民政、工商、教育、税务、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积极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信息、项目、技术、资金、政策等项服务,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求职者在社区就业创造宽松条件。公、检、法等部门要为其保驾护航。

四是典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好各项工作都需要典型示范,指导社区就业也应如此。要培养和树立一批热情为社区就业服务和在社区就业过程中自立自强、自我发展的各类典型。用典型引路,用典型指导和推动社区就业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同时,为了抓好社区就为指导工作,每个职业介绍工作者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敬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承担起新时期社区职业指导的历史责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