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影响及对策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9 21:17
人浏览

柴海山(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农民工开始大举进城至今,农民工人数从不足1500万人逐步增加到现在的近9000万人,十几年时间增长了六倍,扩张速度是惊人的。这期间,中央对农民进城的政策取向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开始的“允许进城务工经商”、“严格计划控制”,到“合理调控进城规模”、“组织民工有序流动”,直至最近提出的“消除政策限制”、“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保守估计,五年内也会超过1个亿。从城乡统筹这个大系统看,农村劳动力进城,无疑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在这里无须多谈。但从城市这个子系统看,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进城,确实对就业和其他一些劳动保障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客观上增加了二三产业低成本、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使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并由此导致低端(或称非技术)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加剧、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困难、规范劳动关系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非技术工种岗位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少企业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随意裁员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这个问题在不同方面的具体反映。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

第二个问题,是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遇到了两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无论是从拉平企业雇佣成本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让农民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费率较高,统筹层次较低,待遇转接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这种条件下一旦贸然将农民工拉进来,极有可能出现资本替代劳动、雇主和农民工同时抵触的情况。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包容性,以及在城乡统筹这个大系统之中,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能否与加快城市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样的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

就目前条件而言,我们可能还无法从正面解决这两个难题。既不能采取计划经济时代“关城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办法,也不能强行“扩面”,不顾一切地把农民工拉进以城市为基础的现行社会保险体系中来。但是,我们也并不是无所作为,只能袖手旁观。一方面,我们应当调动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科研力量,积极探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迂回战术,着力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比如:可以通过适当强化劳动力市场规制,抑制低端劳动力市场过度竞争的局面。具体讲,就是要严厉打击克扣拖欠工资、强迫劳动、超时加班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培育劳资搏弈机制,适当提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等等。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培养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补贴,促使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素质较高者向高端劳动力市场转移。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费率较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待遇转接比较方便的社保平台,逐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