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下岗失业者心理问题日显突出应引起重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9 22:21
人浏览

下岗失业者心理问题日显突出应引起重视

北京丰台区劳动保障局 初旭

随着改革的深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面对的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辛,还承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全社会对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问题普遍重视,特别是党中央提出要切实保障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来,有关部门的再就业援助和托底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对于下岗失业人员这一弱势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大、知识老化,技能偏低、再就业受挫而产生的日显突出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其成因的研究及防治还非常少,而心理问题往往又直接影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成败。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来说,社会环境的改变,工作场所的消失或转移,收入的减少,生活压力的增加,再就业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挫折,是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拒绝与他人交往”、“行为退缩,对与人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尽量逃避”“心理自卑,敏感”“负面情绪、消极应对”等心理障碍现象表现突出。

例子1:A先生今年40岁,1999年10月份所在企业破产成了失业人员,由于原来他从事的工作是制氧工,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再加上本人性格内向,几次求职失败后,至今在家待业。他爱人今年38岁,原是服装厂的缝纫女工,1995年下岗后,学习了驾驶技术,目前以开出租车养家。A先生现在是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每天早早出去买菜,见了熟人都低头装作没看见,十分不愿别人到家里来,就连家里住的房子危改回迁新居,亲戚们想来为他们祝贺新居,都被他婉言谢绝了。A先生的爱人到劳动保障部门为其先生登记,找工作,在与我倾诉后谈到:“我求求您了,帮他找个工作吧!我实在看不了他每天在家不说话,埋头洗衣,做饭,墩地的样子,实在不行我帮着出点工资都认了。”……

例2:B女士,大专学历,今年31岁未婚,与母亲住在一起,由于B女士所在企业六年前转制,她和一些工友们成了企业富余人员,对此她很是想不通,感觉被解聘是件很寒碜的事儿,没脸见人了,更不愿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招聘活动找工作。同时她认为,被解聘是因为自己学历低,专业不好,由此她便不出门,想从头复习高中知识,参加高考统一招生。由于基础比较差、放下的时间比较长,连续两年高考未果,这对她打击更大了,她更不愿与人交往,真是足不出户,甚至与她母亲也极少交谈。对此她的母亲很害怕,为她四外奔波找工作,到处为她送简历,可所有找到的工作,都因她认为“自己不行”而失去了,她母亲伤心极了。……

以上两个真实的例子,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是比较典型、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这变数增加的社会环境是相互冲突的,靠他们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或完全解决这种冲突的,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形成心理障碍。据统计,出现心理问题的下岗失业人群中有“四多”:一是过去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多——他们经历比较简单、在企业属于受人尊重的一族;二是个人综合素质处在“良下、中上”这个层面的多——(以优、良、中、差四级分);三是男人比女人多——女人下岗失业可以用“大哭”来宣泄、调剂情绪,男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既不能“大哭”还要承受更大的家庭生活责任带来的压力;四是年龄处在四十岁到四十七、八岁的多——上有老、下有小,离退休还远,再就业想找个能干长一点儿的工作,往往事与愿违,使其忧虑增加、害怕交往、自卑强化。

上述事实说明,由下岗失业以及再就业难引发的下岗失业人员心理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政府、企业、及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缓冲生活本身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政府应该在重视下岗失业人员求职技能培训、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不但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更要重视这一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因为严重并且持久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诱发一些精神疾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更大的不幸与负担,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外地进京打工人员相比,北京市再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心理问题没解决造成的,因此建立必要机构、聘用专业人士,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调整心态,接受现实,主动适应,也是再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我认为: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下岗失业人员心理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或减少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再就业工作事半功倍,使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获得美好人生。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