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居住证制度推行必先改革暂住证制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5 04:41
人浏览

  2010年5月27号,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次在国务院的文件当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的制度。国务院第一次在文件当中提出要在全国的范围内逐步来推行和实施居住证的制度,这一回的表述是在一个长达几千字的文件里只有一句话,“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居住证制度”,15个字,它表达的是要变成一种全国性的推广,因为这样的一种表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的文件里,所以大家非常的关注。在09年年底的时候,一位北京市的处长表示09年北京要推广居住证制度,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天也一样,这15个字占据了各家媒体的重要位置,说明大家非常的关注居住证。

  以前的暂住证更多的是一种被管理的职能,居住证更多的赋予的是一个公民的权利,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差别很大。所以有非常多的人都迫切地等着把暂住证换成居住证,因为有的人可能已经在某地居住了很长时间,但他所包含的福利、服务,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这样一个“居”替换了原来的“暂”,这是很多人心里非常大的一种希望。

  马光远:我们下一步的户籍制度要探索出一个比较新的模式

  这不仅仅是第一次在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出,我还关注到,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里提出,也就是说推行居住证制度本身,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部分,而且是有关经济结构本身的调整,发展模式的转型,特别是在今年我们面临很多瓶颈的情况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经说过一句话,推行城镇化的一个关键是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今年以来,高层在加快城镇化,推行户籍改革方面释放出很多的信号,上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国务院的工作报告里,到最近诠释“暂”字。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现以政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心得,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这也意味着释放出的最大信号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户籍制度要探索出一个比较新的模式。

  刘戈:要明确居住证到底是暂住证的替代物还是户籍改革通路上过渡的产物

  从2008年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一些城市开始改变居住证的性质,就是由原来各个城市里吸引人才的人事部门办的这样一个证,变成了暂住证的代替物。从现在来看,在有的城市里面,基本上就是原来的暂住证换了一个马甲,居住证变得有点像山寨版的户口了,但在有的城市里,居住证和户籍之间有一个明确的通道。它并没起到户口的作用,因为它现在来说只起到部分户口的作用。在有的城市里,会明确地表示居住证以后能变成户口,有的城市是不能办到的。

  现在来看,从入门的门槛和最后得到的权益来说,各个城市都不一样。比如说大连,门槛很低,只要你符合办暂住证的条件,基本上都可以办居住证,但是居住证不做任何承诺。山西太原就表述得很清楚,五年以后只要没有犯罪记录,就可以得到太原市的户口。像广州深圳以及很多地方,就可能是介于大连和太原之间,有一定的门槛,有各自不同的待遇。

  嘉兴其实是比较早实行居住证的城市,它把居住证分成了三类:一类是临时居住证,基本上相当于原来的暂住证;第二类是居住证,就是暂住证的升级版,比如说孩子义务阶段的教育这样一些功能;第三类是技术居住证,它更接近于户口。各个城市走的路径不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央国务院有一个统一的基本门槛,也就是说居住证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暂住证的替代物还是一个户籍改革的通路上的过渡的产物。

  从目前这十多个城市,各地各种不一样的居住证来看,基本上就是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暂住证本身的升级版,换了一个叫法,但是内容没变,办的手续也没变,内涵也没变,带来的东西也没有变。第二种情况是所谓的户口本的山寨版,增加了一些福利和权益,比如说在就业方面,在医疗方面,在其他社保方面,你可以享受类似于有户籍人口的福利,但并不能完全享有。第三种情况就是跨往户籍人口的一张船票,现在拿到居住证以后,等于是你有了张船票,经过一段时间,你到达彼岸以后,就能拥有户口。

  当然,各地可以按照自己的资源状况,可以按照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搞不同的试点,但是作为全国性的政策,如果我们提出来,就要在全国要大面积的推行的话,那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涵,这个政策本身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一些分歧。所以事实上,这一次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居住证的举措本身说明,这就是给我们未来的户籍改革划出了一张路线图。事实上在居住证前面还有几个字,就是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入户门槛,这意味着对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我们未来的户籍改革的道路是一步到位。对于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城市就先采取一个过渡的措施,这个过渡的措施就是办一个居住证,但是这个居住证本身肯定不是暂住证的升级版,它应该是跟暂住证告别,而跟户口接轨,也就是说在福利方面,在本身的内涵方面,应该更接近于户籍。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