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24 07:20
人浏览

  港口物流是多种物资、交通运输、服务资源的集合,或者说,港口物流是货流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地,是各种物流作业的集中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集合。港口物流从纵向看,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多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从横向看,港口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以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港——荷兰的鹿特丹港为例,当鹿特丹港发展到饱和时期时,管理层通过贯彻物流理念,成立港务中心,发展包括物流所需的一切技术手段,从而带动了整个荷兰经济的发展。而鹿特丹港本身的年产值就占了荷兰GDP的12%。由此可见,港口物流的发展,必然会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港口物流对经济的贡献港口物流对经济的贡献可以分为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社会效益。港口是一个生产部门,有其自身的生产效益,但它又是一个特殊形态的生产部门,与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它自身的生产效益。因此,在考察港口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时,不仅要考虑其直接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服务于其他部门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港口对于区域经济的完全贡献。

  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直接贡献

  港口物流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主要是指港口生产所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港口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产生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港口还产生就业机会、上缴国家税收。因此可以用货运与客运周转量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等指标来衡量直接贡献。

  港口物流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一个正的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港口经济可以带动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港口己经成为城市贸易发展、制造业繁荣的重要支撑点。目前,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最发达、服务业最繁荣的区域,直接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2.港口物流对经济的间接贡献

  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则是指为直接经济活动提供劳务与产品的组织与公司所产生的效益。是指由于港口的生产和发展促进或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发展而产生的那部分效益。它包括:促进了以港口生产为中间产品的其他部门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港口生产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港口发展使得货物得以及时运送而获得的生产效益与市场效益,以及由于港口发展减少了客运时间而创造的时间价值;增加就业人员及就业人员工资带来的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等等。也就是说,港口除了核心活动以外,还有部分扩展经济活动,正是这部分活动产生了港口的间接经济影响。这部分活动中的典型活动就是贸易活动、临港工业活动以及基于港口的物流活动。

  3.社会效益

  港口社会效益是指港口发展对促进地区繁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包括:由于港口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运送能力、资源开发、商品交流而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港口发展吸引了投资带来的地区的繁荣;由于港口发展吸引了投资带了的当地税收的增加;由于港口发展吸引了投资而使腹地或使港口周围地价的大幅度上升;由于增加就业增加的社会稳定与吸引外来人口而带来的文化、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部分效益一般是难以量化的,但却对地区的发展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港口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

  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运输体系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在评价港口物流对经济的贡献时,还应考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指标,如能源、污染、拥挤、噪音和社会福利等。

  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港口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现建立的原则

  根据港口物流系统评价目的与其组成结构的特点,我们认为港口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港口物流系统是一个内在结构复杂的系统,因此,在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求所有评价指标要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通用可比性原则。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港口物流系统时,常常需要进行纵向(动态)、横向(静态或动态)的评价分析,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体现出通用性和可比性。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评价方法中的计算要简便易行,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

  目标导向性原则。对港口物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评出名次和优劣,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港口物流系统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注意要使评价指标体系对港口物流系统的运作有正确的目标导向作用。

  2.港口物流与经济量化指标的选取

  港口物流问题是一个涉及到运输、仓储、港口装卸、包装加工、检验检疫、海关监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跨行业复杂问题。关于港口物流的统计,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方法体系。因此,要评价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必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

  港口吞吐量是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指标,它也是反映港口的生产规模、反映港口腹地内部生产力的配置状况以及反映港口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任务大小的主要指标。从港口的功能方面考虑指标的选择,作为一个港口,基本任务包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速车、船、货的周转。完成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卸、换装作业、为货物的集散、存贮,为旅客的食、宿、上下船等需要提供必要条件和服务,为船舶提供技术供应服务,如引航、装卸、航修、燃料、淡水、食品供应和其他补给等,恶劣的天气时,为船舶提供隐蔽场所,海难救助,为开展国际间的文化、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往来与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衡量港口的功能主要指标就是货物的吞吐量,它反映了港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用港口吞吐量指标作为确定港口的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它的权威性被各国所公认,也是各国在经济统计中必不可少的指标,它具有较强的可比性。GDP代表社会生产的总量情况,港口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运输部门,社会生产状况决定港口货源,假定港口能满足社会生产对它的需要,那么港口吞吐量就是港口货源总量,因此GDP和港口吞吐量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表示的是社会经济对于港口总需求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所需港口设施规模有很大的帮助。

  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根据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定性描述,可以假定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定量研究来证实这一关系,并反映出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GDP和港口吞吐量分别反映了社会经济总量和港口生产总量,因此定量研究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直接研究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港口物流业增加了地区经济的产值。港口作为综合物流链中一个重要节点,提供许多增值服务,使得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附加值不断增加。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港口物流的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能否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通过我国1988-2005年历年数据的定量研究可以得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增加1%,则我国经济总体增加量为1.347%。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