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签名保路事件:居民为何不信政府承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5-31 05:17
人浏览

   深圳绿道网示范段日前建设开工,二线关的部分石板路被换成沥青路引起附近居民抗议。为此,市城管局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绝大部分的石板路将被保留”。尽管如此,家住在梅林片区的居民仍旧担心政府承诺无法兑现,昨日上午,数千人联合签名抗议铺设沥青路的行为。(3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居民的这种抗议行为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抵制和不信任,自然并非好事;然而,对于深圳这个城市来说,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这种对政府权力的抵制和不信任是深圳市民的权力意识与公民意识觉醒和张扬的表征,如果对政府权力的怀疑精神成为一种常态,必将加速深圳的地方政府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并推动深圳社会向着民主、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

  梅林片区的居民为什么不相信市城管局“绝大部分的石板路将被保留”的承诺呢?其实,这种不信任倒未必指向特定的地方政府或部门,即深圳市政府或城管局。不管是针对某一个体或某一集体的信任还是不信任,都不是一两天所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双方长期互动的结果。在政府的所说与所行方面,存在着一个“信用差”。这一“信用差”越大,不守信用所发生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使人产生不信任感。

  在一定程度上,公民们对政府的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一个发育良好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其公民或市民需要对政府保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以怀疑的目光审视政府的所作所为,以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此外,如果政府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言行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的话,也就无怪乎公众对它的不信任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政府所说是正确的,并非是在忽悠公众,恐怕一时也难以扭转它已经在公众心里形成的负面形象。事实上,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恰恰就在于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将某种本来正确、本来会得到公众拥护的理念或说法推衍到了极致,只图口里快活,只图一时眩目,以至于根本没办法兑现,而一时的快感过去了之后,耀眼的光环消退了之后,公众也从一时的狂热与幻象中清醒了过来,再一对照现实,你教公众如何信任我们的政府呢?

  就梅林签名抗议事件来说,笔者也不知道深圳市政府到底曾经有过多少次给了市民承诺却并没有兑现的先例。但至少,在事关该片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铺设沥青路这件事上,政府事先并没有咨询过居民的意见,更别说开听证会了。在此意义上,居民的抵制和不信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应该说,城管局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和明朗的。因此,梅林片区的居民应该相信政府的表态,给政府一个改正自己的错误决策的机会。另外,公众合理诉求的表达也只有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才是可取的——在这次事件中,梅林片区的居民对政府权力的理性而有节制的抵制与怀疑确实也足以成为全体深圳市民的表率。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