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食品业内的“潜规则”何时才能肃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1 08:28
人浏览

 品能造假、掺假,能乱用添加剂,还能用禁止使用的工业原料进行加工、泡制……如今,终端销售市场上面对消费者的食品都是表面光鲜,但到底内里如何,却只有不的食品能经得住媒体的调查和曝光近日,“毒豆芽”事件刚刚暂告段落,孰料水发货业内又被曝出乱象,鲜亮的墨鱼、水百叶等都可用工业火碱泡出,并且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本报5月26日A08版曾报道)。

  从奶粉里含有三聚氰胺被曝光以来,各食品安全事件频遭曝光,从生产过程到销售终端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食品安全凭借其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地位获得了较高的媒体曝光率,也因此一举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然而,有趣的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首先通过媒体曝光,然后各级政府部门才开始严查并接连出台各种整治措施。食品质量及安全的监管,门外人看起来往往有种媒体指哪儿有关部门打哪儿的错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的调查曝光助了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一臂之力,媒体指出食品行业内哪里有问题有不妥,政府部门便可以师出有名地进行一番整治。然而,笔者疑惑的是,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如何体现?显然,食品行业内的各种“潜规则”及违法行为光靠媒体曝光是不能完全肃清的,如果监管部门也能像媒体一样,安排专门的人员深入到所监管的行业内部探根究底,切实将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到实处,相信食品行业内的各种违法行为定然不会如此嚣张,肃清食品业内的“潜规则”也不是遥不可及。  记者陈海芹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