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会员卡消费细思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03 19:03
人浏览
如今在许多城市,“会员制”消费已渐成时尚。大到高档健身俱乐部、豪华美容美发、购物吃饭,小到洗涤、洗车,消费卡已经涉及各个消费领域,只要消费者预先缴纳一笔钱,购买一张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会员卡”,便可在以后的消费中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折扣优惠。然而,这种新的消费模式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和优惠,但同时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商家所利用,成为骗取钱财的手段。部分不法商家发放大量“会员卡”,收取高额会费后突然停业关门,甚至携款潜逃,不能不引起消费者的警惕和重视。

  近日,厦门市消委会接到本市张先生的来电反映,他经常到一家汽车美容店进行保养维修,服务人员劝他办一张会员卡,还承诺凭卡消费可以享受七折优惠。张先生办了一张1500元的“会员卡”,但买卡后没几天,这家汽车美容店就突然关了门,老板和服务员也不知去向。

  据分析,“会员制”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营者的不确定性,如人员更换、经营场地拆迁和经营者有意停业等,直接使消费者利益受损;二是消费者自身的不确定性,如在办理了“会员卡”后,因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地变更及身体状况等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消费,而此时消费者想要退会、退费却难上加难。

  当前,由于部分商家诚信缺失则是导致“会员制”消费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消费者花几百元、几千元购买“会员卡”,但关于双方的责、权、利等具体内容,商家通常不提供规范的文本合同或者签订带有格式条款性质的合同书,“会员卡”卡片上通常还加上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商家以此刻意减轻或逃避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消协在处理“会员制”消费引发的投诉时,由于缺少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能套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调解难度比较大。

  对此,厦门市消委会特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办理“会员卡”时,要认真阅读有关规则,详细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不要被经营者的各种优惠条件所迷惑;要仔细考察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货比三家,审慎选择;避免一次投入过高,承担风险过大;要保留好相关资料和凭据(如协议、发票、章程等),以便发生纠纷时及时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