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从业者揭电视购物老底 电话忽悠+广告造假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5 03:56
人浏览

各种谎言和虚假手段,是一些电视购物公司一直采取的手段。近日,两名电视购物公司的前员工向本报揭穿了两家电视购物公司的老底。

接线员:谎话连篇

李蜜(化名)曾是某电视购物公司的接线员,负责向顾客介绍产品。她说,入职前接受了3天培训:给每人发几页纸,印着顾客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要求按规范回答;要求不得透露公司具体地址。

李蜜卖记忆枕,打电话咨询的多是孩子家长。李蜜总把“孩子的事耽误不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家孩子用了会超过你家孩子”一类的话挂在嘴边,再频繁引用广告中她从没见过的“教育专家”的话。

春节后,投诉增多。李蜜说,听多了投诉她才知道,产品根本就是地摊货,没效果,又贵质量又差。公司严格保密地址让她觉得有猫腻,“之后我才知道是怕顾客找上门”。当投诉井喷时,公司就会换个地址、换个产品,改头换面重新再来。李蜜说,这份工作给她的最大收获是不再相信广告。

化妆师:“妙手”造假

就读于艺术院校舞台美术系的王佳(化名)曾在某电视购物广告中负责化妆:在模特脸上点斑。王佳说,广告中产品的神奇功效不过是经过特效化妆和洗脸正常化妆的对比,利用强灯光和反光板,任何人都皮肤白皙。

王佳演示了假造老年斑的技法。她用油彩和眼影粉等物调和,再用毛笔点在手背上晕开,很快手背上就满是“老年斑”。王佳说,在面对面时,画出来的斑点较容易被识破,但在镜头上很难被发现。如果使用胶水等特殊用品,皱纹、干裂、疤痕等可以很快造出,“什么效果都能做出来”。

她说,广告制作方找来的皮肤专家,不过是文化公司的群众演员,背好夸奖产品的台词就能上镜。

本报记者段九如

电视购物惯用伎俩用特效

大颗钻石画面由软件制作。购买金玫瑰首饰套组的孙女士说,实际钻石大小只有电视中的十几分之一。

假专家

请根本不是专家的人演专家。

炒概念

手机广告中导航、不怕丢、炒股等功能,不过是普通手机加上各种软件即可。

回访再忽悠

顾客的电话、消费等数据也成为电视购物公司再得利手段。一名曾从事电视购物的人士说,其公司在发货后会将客户资料转卖给信息公司,“第一次受骗的客户资料2毛钱1份,被转手多次的资料就只值几分钱,其他公司想接着推销他们的产品”。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