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产权合同欺诈赔偿标准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13 23:37
人浏览

  在现代社会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特别是那些数额十分巨大的商业活动的时候都是需要签订相应的合同的,合同的欺诈在现代社会也是十分常见的一个事情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产权合同欺诈赔偿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产权合同欺诈赔偿标准是什么

  一、产权合同欺诈赔偿标准是什么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有卖房的一方或者个人确实采用欺诈的方式对购买房屋的一方进行了非法诈骗,那么购买房屋的一方有权要求卖房的一方承担他的经济损失。可要求索赔的金额是买房者花费的房价的三倍。如果要求赔偿的金额小于500元,则就按最低的500元进行赔偿。如果法律还有其他的条款规定,就可以遵循其他的相关要求进行索赔。

  都说金钱和健康生命比起来算是小事。那么如果卖房的一方或者个人在事先知道房屋具有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却依旧向买房方售卖房屋,结果却使买房者或者其他受到伤害的人失去生命或者十分严峻地影响到自身身体的健康,受到伤害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9或者51条等相关法律让卖房的一方承担自己的过错,支付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另外还可以申请惩罚性质的索赔赔偿,金额在受到损失金额的两倍以下。

  合同诈骗最经常发生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卖方通过一家”假“公司或者假名字(如使用别人的名字)和买方签合同。

  (2)用假的或者无效的发票或者产权证明来证明自己是房子的持有者。

  (3)拿到买方钱财后“跑路”的。

  (4)用其他新型手段作案的。

  二、合同欺诈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3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为无效的民事行为。”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新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也重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民法通则》颁布至今,我国关于民事欺诈的规定也见于许多单行法规,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企业破产法》、《保险法》等,这些无疑是对我国民事欺诈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合同欺诈侵权民事责任

  侵权行为,一般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合同欺诈行为具备侵权民事责任的主客观要件。

  从客观要件看:

  1、有侵权损害事实。欺诈行为造成被欺诈人人身和财产的不利益,即不良后果和不良状态。从钱财方面看,欺诈行为致使受害人对预期不利的规避由于决策失误而无法实现,或因欺诈而决策失误致使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其本质是损害了受害人动态财产的保值性和增值性;从精神损失来看,欺诈行为致使被欺诈人自由意思表达受到干扰,其结果是使被欺诈人人格受到贬低,威信下降。

  2、欺诈行为具有违法性。即欺诈行为人作了法律不允许作的行为-破坏、干扰他人意思自由。

  3、欺诈行为是损害事实的原因。因为欺诈行为,才使受害人钱财方面不利益,精神上遭受损害。

  从主观要件看:合同欺诈行为是故意而为,既表明行为人具有行为能力,同时表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合同欺诈行为的侵权民事责任,主要方式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

  第一,对于返还财产,可以由受害人主张,以有利于受害人为原则,决定是否返还,实现减少受害人“财产的损失和浪费”的目标。

  第二,对由于欺诈行为使受害人对预期不利的规避决策失误致使规避没有实现,或因欺诈而决策失误致使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三,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应适当损偿。按照民事协商原则和调解原则,这种责任制度将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体现了法律的威严。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产权合同欺诈赔偿标准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合同欺诈在法律上是需要进行相应的赔偿的,并且是属于违法事由的。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