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试析行政判例法制度的价值观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影响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14 22:50
人浏览
核心提示:在行政领域,我国接受判例法制度尤为必要。而对行政判例法制度价值观的分析,对于我们把握行政判例制度的精髓,接受行政判例法制度的先进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虽然历来重视判例在法律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从未明确地将判例法纳入法源之中。当两大法系正不断走向融合之际,我国接受判例法制度已为必然趋势。在行政领域,我国接受判例法制度尤为必要。而对行政判例法制度价值观的分析,对于我们把握行政判例制度的精髓,接受行政判例法制度的先进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美法系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观

行政判例法制度是指行政法以判例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一套法律体系。英美法系的行政判例法制度起源于英国的普通法之中,到十九世纪末,美国接受普通法后,行政判例法制度在美国也得到发展。因此,考察英美法系的行政判例法制度的价值观主要以考察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行政判例法制度。
  
英国的行政判例法制度可分为封建时期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两个阶段。总的来说,英国行政判例法制度的行政法观念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重视程序的观念。程序先于权利。英国普通法正是在皇家法院提供诉讼人使用的各种程序的范围内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重视程序而达到对行政机关与公民权利平等保护的目的,是英国皇家法院的普遍意识。而英国重视程序的观念也使其独特的判例法制度源远流长。
  
第二,追求公正与良心观念。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皇家法院的法官在各地巡回审判时有地方习惯的则按地方习惯判案,没有地方习惯的则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进行断案,从而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当普通法因自身严格的形式主义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有些臣民在不能获得皇家法院的审判或对这些法院的处理感到不满时,恳求国王“为了良心得到满足,慈悲为怀”[1]恩赐干预,后来发展出大法官法院,由大法官作为国王良心的守护人,解决纠纷。“他的决定,起初只是考虑'个案的公允',后来运用起'公正'学说对普通法进行补正。”[2]追求公正与良心正是判例法的核心所在。英国作为判例主义国家,遵循先例为其本质特征,一般情况下不得改变,但是如果先例的遵循带来了不公正的结果时,法官为维护公正,通过规避先例,而使判例法得以发展下去。
  
第三,法的支配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两大法系均受到欧洲权利本位观念以及启蒙思想的影响,各自的行政法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英国的行政与法的结合日益紧密,法的支配原则开始产生。法的支配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行政法治理念,它要求:(1)政府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政府行为的基础必须由符合公认的建造标准的法律来设定;(2)政府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政府行为还必须受到条件、程序、方式的限制,其施政过程必须合理、合法、公开。法的支配观念认为,政府只有在法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一方面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保障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完成其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平衡观念。当二十一世福利国家时代到来时,英国行政法观念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这个时期的法院既要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和误用,又要在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权衡,以实现实质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必须受到法律限制,“个人自由必须用个人责任予平衡”[3]的平衡观念开始出现。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
  
美国在十九世纪末接受了英国行政法的传统的权力结构与法的支配原理,在二十世纪正义价值观念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转变时,美国的行政法也从个人主义开始向社会正义观念转变并进入到积极行政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开始注意对行政程序进行控制,主要表现有司法审查手段的运用和正当法律程序的形成。

二、大陆法系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观

关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判例制度,以法国最为典型。法国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首先,行政法院独立观念。法国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孟德斯鸠认为,为了保证政治自由,必须进行分权,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种。法国人因此认为,行政纠纷应由行政机关自己处理,不应由司法机关即普通法院处理,从而导致了行政法院的产生,而行政法院的成立为行政判例法制度的衍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法国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了法治国思想与行政制度观念的深刻影响。 “法治国”是以法治政治为内容的,它包含了立法至上的思想。即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严格规则主义法治思想,同时也要求立法机关制订的法律要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包括正义,公正,安全等自然法精神。它要求政府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政府不得非法征收,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而且还要求政府保护和促进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行政制度的理念则强调行政的价值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协调,重视个人行为的自由,体现市民的自由原则,也就是行政法侧重于从国家管理的角度,从权力的需求与公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行政问题。
  
第三,公共服务观念的产生。十九世纪末,行政法领域开始建立公共服务观念,这种观念是通过1873年“勃朗科”案的判决确立起来的。它认为,“国家由于其使用人在公务中对私人所造成的损害责任,有本身的特殊规则,这些规则根据公务的需要和平衡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必要性而变化。”[4]公共服务观念表明,法国行政法观念开始注意重视对公民和社会的服务作用,注意行政法的强制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协调统一。
  
大陆法系国家中接受了判例法的国家除了法国外,还有德国及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它们接受判例法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价值观的接受对弥补制定法的缺陷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两大法系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观分析及在我国行政法领域的渗透

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行政判例法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各自的行政法观念来看,现代行政判例法制度的思想观念及背景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趋势是在不断走向融合,大陆法系从强调行政价值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协调向注重行政的服务性转变,而英美法系的行政判例法制度则从重视程序与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向强调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实现个人集体与社会利益平衡的观念转变。两大法系的行政判例法制度均体现了两种共同理念:既要保障发挥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又要运用法律对行政权,行政行为加以制约的理念和形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以实现法治的价值目标的理念。

观念是影响法律制度移植的重要因素之一。沃森曾经认为,一个人对无论是移出还是移入体系的社会背景都无须知道太多,他只需要发现一个能够输入的“观念”够了[5]。虽然沃森的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说明了观念对于法律移植产生的重要影响。
  
纵观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行政判例法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的行政法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行政法治观念逐步加强。建国以来,特别是1982年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来,法治观念就已开始慢慢地渗入人心,各种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1989年,我国制订并实施了《行政诉讼法》,第一次为“民告官”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并强调行政诉讼的目的不仅在于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保护人民正当利益不被行政机关侵犯,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念己普遍得到接受。1993年,我国宪法又进行了修正,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了我国从“刀治”向“水治”的转变。

(二)行政法权力结构发生转变。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下,“公权至上,服从管理”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国家过分强调法律保障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实现,忽视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我国现代行政法受到西方行政法尊重个人权利的个位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行政法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行政管理,也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由此可见,行政法权力结构开始从重权力、轻权利向权力与权利并重转变。
  
(三)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受西方国家行政法治观念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全能性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如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广泛实行电子化政务以及集中统一的“窗口化”办公,都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办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的表现。
  
(四)重视以程序保障公民权利。我国历来重视实体法上公民的权利保障,同时也强调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开始在程序与实体的关系上,从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发展到实体和程序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当我国公民的权利受到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机关或组织的侵害时,即使法律并未将该种行政纠纷明确纳入法院的受案范围,但是基于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的考虑,我国的一些法院仍然受理了该种行政案件,如关于宪法平等权案,关于受教育权案,关于铁道部春季票价上浮案等。特别是当我国法院受理宪法平等权第一案后,全国各地的多家法院都受理了此类案件,充分说明了先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审判实践中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及严格规定举证时限及证据规则,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开始重视用程序保障的公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法观念正不断地顺应现代行政法观念的发展潮流,体现出行政判例法制度追求公正,重视程序,讲求利益平衡的价值观。我国行政法领域价值观的转变,为我国建立行政判例法制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2]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306.
  [3] 胡建淼编著.中国行政法比较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111-112.
  [4]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67.
  [5] 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76.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