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信托业无奈开打价格战 缘起合作银行过分强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5 01:36
人浏览
“刚接到某银行的电话,让我们把手续费继续压低,说有的同行都开到万分之五了,这么低的跳楼价,怎么可能?”北京某信托公司的高级信托经理李楠显得有些压抑,他所在公司最近与某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一款信贷型理财产品。李楠最终妥协,在这款理财产品上无奈给银行再让了一个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信托公司都遇到过李楠类似的苦恼:与银行机构合作要价能力弱、没有定价权,信托业务利润微薄。

  “他们又没做什么,从产品设计到调研、监控,一切都是我们来完成,况且现在市场又不好,有得赚就不错了。”该商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说。

  盈利模式受冲击

  让李楠不得不和同行打起的价格战是款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这种产品由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向社会募集资金,然后以商业银行作为单一委托人,将所募集到的理财资金交给受托人——信托,将资金以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

  “与银行、基金、券商相比,我们确实没有什么话语权。”一位信托公司负责人言语有些无奈。

  尤其是和银行的合作中,频频遭遇压价已是常例。

  截至去年底,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4倍;银信合作产品的资产规模达4000亿元,占据了信托总资产的近半壁江山。但受托财产的迅速增长和信托报酬率的徘徊不前也让信托业很尴尬。

  一位信托公司经理告诉记者,“一方面,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致命之处在于产品设计、客户均在银行手上。信托公司基本上就沦为一个通道工具。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之间竞争激烈。一些银行系的信托依靠和银行的关联关系可以分一杯羹,而更多信托公司则只有在市场上竞价。目前,一般市场价格在千分之三左右,而一些激进的信托公司为了追求信托规模,已经将价格压到了万分之五。也就是说,做十亿的单子,收入不到50万。如果抛去人工成本,几乎是不赚钱了。”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现在与银行的合作对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冲击很大。大众理财的发行渠道基本上把握在银行的手中。同类产品,信托公司根本无法和其竞争。而一些银行提供的私人银行或者贵宾服务中也有股票型产品,对信托公司的私募基金信托冲击也很大。目前,信托全行业受托资产已超过一万亿元,但是信托公司本身的主业却陷入了困境。

  弱势地位难改

  李楠以一款银信理财产品向记者举例,“我们信托和银行发的这款贷款型信托产品,同时聘请一家券商作投资顾问,银行提取1%销售费用,我们和券商收托管理费和投资顾问费年费率合计0.85%,同时还有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

  “但实际下来,我们只能拿到保管年费率0.15%,银行和券商是资金的实际操作人,他们权限和分成比例比我们大的多。”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不多认为,信托在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较弱势,很多时候只提供了渠道,对理财产品缺乏可控性和主导地位,当然只能获得少许费用。这期间,信托和其他机构双方谈判,费用均不明确透露,私募性质更很难看到。

  青岛海协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勾亦军认为,信托的要价能力低同各公司创新不足,大量信托产品同质化有关。同时信托业没有主打的产品线,定位问题造成有关。

  安信信托副总裁曹华坦言,信托公司要跳出现在的被动局面应当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融资工具”向“理财产品供应商”转变。最大限度争取话语权。光靠低价格竞争,则银行会一直处于强势。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