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300亿元流出实业 上市公司理财忙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8 20:24
人浏览
即使股市低迷、即使楼市不景气、即使股市基金一片萧条,融资有道的上市公司并“不差钱”,他们纷纷将“战线”转移到了理财产品上来。今年以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远超往年,其购买总金额上也大幅提高。

  同花顺(19.350,-0.85,-4.21%)(300033.SZ)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1月28日,已有超过8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银行或者信托理财产品的公告,购买金额从130万到40亿元不等。而在2008年,只有4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2009年也只有5家,2010年增加到了18家。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粗略估算,今年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总额已将近300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0多倍。

  上市公司动辄几亿、几十亿元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在这个银行“也差钱”的时代,显得格外扎眼。

  “上市公司利用投资者的资金大量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说明实体经济收益率不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比例理财也违背了公司融资用于主营业务的本意,违背了投资者购买其股票进行股权投资的本意。” 信托资深人士刘擎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讲话中明确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第一条就是要拓展和完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股民投资股市显然不是要变相储蓄和买理财产品。”

  边“圈钱”边“理财”

  “新上市的公司由于高市盈率、高价发行,圈到的钱大大超过募资项目所需,而形成巨额资金沉淀所致;而上市较久的公司则可通过IPO、增发、发债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西南某资深券商从业人士谭鑫告诉记者,“虽然融资再融资的资金按规定不能用于理财,但是募集资金的一步到位与投资项目的分期使用之间的时间差,让众多上市公司钻了空子。”

  2010年2月份才登陆中小板的漫步者(002351.SZ)上市之初计划募资4.2亿元,但实际募资达11.67亿元,超募7.43亿元。上市之后不到两个月(2010年3月25日)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两个议案,置出资金2.19亿元,偿还银行借款与委托贷款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数项合计约3亿元。而其今年拟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也达3亿元。

  海螺水泥(16.85,-0.13,-0.77%)(600585.SH)前脚发债融资,后脚购买理财产品的事实更让人咂舌。

  6月15日,海螺水泥在其公告中宣布豪掷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其投资期限均在半年至一年。这也是截止到目前购买理财产品最大手笔。而在其宣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前一天,该公司刚刚推出其另一大手笔“力作”,高达95亿元的公司债。

  “海螺水泥拟将95亿元公司债券50%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调整债务结构;剩余50%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改善公司资金状况。”海螺水泥在其债券上市公告书中如此说道。

  前脚发债融资,后脚购买理财产品,海螺水泥此举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公司股价在公告当日(6月15日)即下跌2.72%,而当日沪市大盘上涨1.1%。“海螺水泥募集的资金一半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一半补充流动资金,由此来看其购买理财产品所谓的‘经营资金’很有可能是来自募集资金。”谭鑫向记者分析道。随后记者致电海螺水泥董秘办求证此事,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谭鑫告诉记者,目前上市公司常见的操作方式是,用募资置换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或以补充流动资金为名,将募资变为自有资金,以躲避监管,之后投向理财产品市场,其实很多上市公司都在玩类似把戏。

  谭鑫所言非虚,记者查阅相关公司公告发现,除漫步者、海螺水泥之外,天士力(45.41,0.41,0.91%)(600535.SH)、江特电机(22.20,0.21,0.95%)(002176.SZ)、特变电工(9.38,-0.18,-1.88%)(600089.SH)等多家上市公司均采用过类似的边圈钱边理财的手段。

  众多公司扎堆理财产品,公司债与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收益也是一大诱因。记者走访成都多家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获悉,目前商业银行为上市公司提供的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远远高于普通银行一年期存款3.5%的利率。

  以海螺水泥为例,其40亿元公司债每年需支付利息约为2.08亿元,而此次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则有3.46亿元,利差收益超过1个亿。这意味着即使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不投在任何具体项目,就通过这种融资后购买理财产品的安排,也可坐享超过1.38亿元的利差收益。

  如此简单的生财之道也难怪上市公司对其趋之若鹜,一些公司甚至借此为其财报“掺水”。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卫国脉(8.85,-0.22,-2.43%),由于重组不顺,主营业务也一直萎靡不振,今年一季度亏损269.09万元,而其半年报显示的亏损额减为268.36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了扭亏,而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理财的收益。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先后累计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实现投资净收益1117.14万元。借助这些“不务正业”的投资,才使得公司的财报看起来不那么寒酸。实际上这并非该公司首次购买理财产品,2010年在亏损2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就曾拿出近6亿元购买理财产品,收益超过2000万元。

  “被理财”捧场关联银行

  与上述公司积极主动的态度相比,一些公司则貌似“被”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TCL(微博)集团(2.01,-0.02,-0.99%)(000100.SZ)就是一例“疑似”的典型。11月18日,TCL集团公告称,为了提高公司的资金收益率,公司拟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三个理财产品,累计12亿元。上述三个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均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收益权,预期年化收益率在7%~8%。

  表面来看这是一起正常的理财产品买卖,但里面却大有文章。据TCL集团公告显示,其购买的三份理财产品中有两份和国开行有关:母公司斥资5亿元购买国开银行的“国开理财201102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其旗下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星光电)斥资2亿元购买“国开理财2011022号人民币理财计划”。

  此前,曾有媒体质疑,TCL集团此次购买理财产品或是为国开行“捧场”。但一直未得到该公司正面回应。日前,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就上述问题致电该公司董秘办。

  “是否为国开行‘捧场’,我并不清楚,但是我们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是闲置资金。”该公司董秘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性工作人员说,“由于家电行业的季节性因素,使得我们有一定的剩余资金。我们虽然追求资金效益,但不会影响主业。”

  TCL集团与国开行合作密切,在此前的8月,TCL集团曾和国开行签署了一份协议:国开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TCL集团的包括多媒体、移动通信等多个项目提供80亿元的贷款。到了2010年10月,包括国开行在内的五大银行与华星光电签署贷款合同,五大银行将为华星光电提供总额度为12.8亿美元贷款。今年半年报显示,国开行位于TCL集团“前五名长期借款”的贷款单位第一位。

  与TCL集团类似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比如兆驰股份(8.34,-0.13,-1.53%)(002429.SZ),记者查阅该公司公告发现在其已购买的10份理财产品中,8份来自建行,其中4份来自建行南昌分行。其在6月份的一份调整募集资金专户的公告格外引人注目:将中行深圳上步支行的账户销户,资金转入建行南昌火车站支行。显然该公司对于自己的第三方监管银行相当“捧场”。

  另外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曾指定在两家特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这两家银行是我们定期存款存储银行,关系一直比较好。今年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这两家银行要我们帮一下忙。”该公司董秘像记者透露道,“较之存款,理财产品收益比较高,且没什么风险,因此就顺水推舟把定期存款直接转为购买理财产品了。”

  有专业人士分析称,今年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理财产品逐渐演变成银行“揽储”的重要工具。

  陕鼓动力(12.07,-0.42,-3.36%)是一个上市仅一年多的公司,截止到目前,其以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累计金额达到了13亿元,相当于其IPO募集资金净额为16.18亿元的近八成。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陕鼓动力(601369.SH)董秘蔡元明时,甚至也被其疑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推销员。对于上市公司扎堆理财现象,清华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朱武祥认为,一方面,上市公司现金流比较充裕,正面的主营业务又进入阶段性或者周期性的低迷,投资一些短期理财产品可以理解。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使得实体经济空心化。

  信托资深人士刘擎建言,应推动政策规范上市公司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非主营投资的比例。尤其对于大规模增发和发行债券进行募资后的资金用途,应进行严厉的监管,如果没有明确募投方向或违规使用,应进行处罚,并对投资者承担违约责任。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