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卖保险风头又起 分红险变身银行理财产品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8 22:19
人浏览
记者暗访发现,虽明文禁止,银行网点仍起劲推销分红险

  分红险变身“银行理财产品”

  昨天在香积寺路上的一家银行网点,记者以存款人身份向工作人员咨询时,遭遇以“银行理财产品”名义推销分红险的银行人员。

  “存定期还不如做一个3年的理财呢,年收益能有5%。”在立着“大堂经理”桌牌的柜台前,一名银行职员热情地推荐一款“理财产品”。记者以“过去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太低”为由婉拒,但这位职员表示,她推荐的这款“理财产品”不同于别家银行理财产品,不仅保本,而且收益丰厚。记者表示想详细了解情况,结果看到的却是一款保险产品的宣传单。

  “这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呀?”记者问,此时对方才表示,刚才推荐的其实就是一种分红险,而所谓的理财收益也就是分红。“可是分红没有保障啊,你看这宣传单上也写着红利分配不确定,怎么能保证5%的收益?”。对此,他自信地回答:“这个你放心,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还没有出现过不分红的时候。”

  在体育场路的另一家银行网点,记者向正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表示想了解下一下现在的理财产品。工作人员笑着说:“咱们里面谈。”就把记者带到了旁边的一个玻璃小房间,待记者刚坐下,工作人员就从桌子上的一张塑料布下抽出了一张某人寿公司的分红险折页。该工作人员说:“这种理财产品卖得最好了,风险小,稳定,属于储蓄型的,不用整天关注。收益有6.5%,年终还有分红。只是时间久点,要五六年。”记者就询问是否有短期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就简单提了几句,连收益也是记者再三询问,才透露了一下,“在3%左右”。工作人员又继续指着宣传单说:“短期理财也不保本。我建议你还是选这款产品,收益稳定。”

  个别网点依然有保险员悄然进驻

  “不是有明文规定,保险营销员不得进驻银行网点?但我前几天去看到了保险人员,不过很隐蔽。”近日 ,一位陈姓市民向本报报料,说前几天在建国北路上的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咨询保险业务,银行大堂经理将他带到柜台前,另由一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他连续介绍了多款投连险、分红险产品。“听他这么专业,我问他是不是保险保险公司的驻点人,他没有否认。随后,他还提供了一份保单样本,上面保险公司客户经理一栏,填写的也是这位工作人员的姓名。”陈先生透露。

  有保险人员驻点的不止这一家,据记者了解,个别大型银行网点,负责介绍保险产品的推销员身着与银行员工几乎一模一样的工装,只是没有标牌。

  此外,不同保险公司在银行大厅的待遇不同:有的保险业务员形象以及工作环境与银行员工并没有区别,工作时间很有规律性,有的保险业务员甚至直接将客户带到银行VIP客户间“谈生意”。而有些保险公司业务员不常进驻,只是有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会打电话通知他们随到。

  当然,更多的银行网点彻底撤销了保险驻点,双方合作模式普遍是由保险公司提供培训师,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经过培训的银行员工为客户提供从头到尾的销售服务,保险公司只需要定期来银行取单即可。

  记者手记

  银行保险“利益链”难破

  曾有市民反映:家人曾在银行误买过“高息理财产品”,后来发现上当了,实际买的是保险,家里急用钱时取不出钱来。

  此类投诉曾是保险消费最集中的纠纷之一,为此,银监会曾在去年下令禁止保险人员进驻银行卖保险。

  表面上,保险公司营销员不能进驻银行卖保险,但深层次的银保合作“利益链条”关系不是那么容易破解的,要不,银行工作人员怎么这么热衷吆喝“保险”?因为对于银行来说,代理保险业务能赚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

  银行多年来就把员工代理保险的业绩与奖金挂钩。银行非常愿意关照合作关系比较长、品牌比较大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会更加配合保险人员完成业绩。而如果银行要直接“清退”保险业务员,银行员工的日常业务很多,有代销保险资格的银行员工数量有限,在销售保险业绩方面,反而不如保险业务员在场的效果好。这也是银行和保险的传统“双赢”合作链条非常牢固的深层原因。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