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信托业的“规模不经济”与“养鸡生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9 18:54
人浏览

信托业的“规模不经济”与“养鸡生蛋”


 
2002年12月19日 

  自从央行今年10月份下发了针对部分违规信托公司的“314号文件”之后,信托界似乎一直在抱怨产品研发的“规模不经济”。因为按照央行严格限制的“每个信托计划发行不得超过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的标准,信托公司一个信托计划最低只能受理1000万元的资金委托,按照信托行业一般不高于1%的管理费提成计算,信托公司的实际收益可能连10万元都达不到。而一个信托计划从设计、开发到营销、监督运行,需要一系列的成本支出,因此,信托界抱怨规模不经济似乎也言之有理。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借用“养鸡生蛋”的原理替信托公司想想出路,又会发现前景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314号文件”并没有限制同一信托计划只能运用于同一法人,相反,明确提出“一个集合信托计划可以同时运用于多个法人或独立核算的其他组织”,这就说明,信托公司其实完全有可能找寻到一种可以复制的信托产品赢利模式,通过多次使用来降低“规模不经济”。打个比方,可以固化的信托产品赢利模式就像一只老母鸡,单个信托计划的收益则像母鸡下的蛋,虽然单个鸡蛋可能小点,但只要“英雄母亲”(老母鸡)在,就不用担心没有鸡蛋(收益)。而且,小自然也有小的好处,一是风险相对分散,便于收益率与风险系数达到最佳配比;其次,指望一个信托计划“暴富”显然也不应该是信托公司的正常生意心态。
  最近,某信托公司就找寻到了这样一种“养鸡生蛋”型的产品创新模式。它率先在国内推出的融租赁和信托于一身的信托产品,不仅可以帮助某医疗设备公司更好地销售大型医疗器械,同时又可以让医院以租赁的方式先尝到先进设备带来的甜头,而委托人预计也可以获得6%的收益率(这在最近发行的信托产品中属于比较高的)。更值得探讨的是,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医疗器械领域继续运行下去,而且稍加改动,还可以应用在通信设备、电子政务、环保设备、交通设备等领域。简言之,只要是一次购买价格偏高、贷款等其他融资渠道不畅,但投入使用后见效又很快的产品,都可以套用这种模式。
  美国一位信托界权威曾经说过:“信托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像力媲美”,“养鸡生蛋”对于有了“一法两规”(一法指《信托法》,两规指《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护航的中国信托业来说,也许只是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从最近一些信托公司的动向上看,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似乎又将迎来一个信托产品发售比较集中的高峰。(杨磊)




中国经营报(2002年12月19日)

(编辑:信托投融资)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