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20: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7 00:46
人浏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同志领导下,一套关于中国红色进步记者的丛书《中国红色记者》已编纂完成。近段时间,我和编委会同志们一道,通过研读、归集、梳理优秀进步记者的新闻作品、著述以及同事、友人回忆文章(现在编辑出版的这一部分,是已逝前辈的事迹),深深感到,新闻记者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使纷繁世界中不平凡的事件和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位置;新闻记者自己,也因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为后人永远铭记心间。
纵观近现代新闻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孜孜以求奋斗在新闻战线,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有坚定信念、远大理想的人,他们不但胸怀大志,而且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希望能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邵飘萍、蔡和森、范长江、邓拓、穆青……莫不如此。
  邵飘萍,被毛泽东称之为“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是五四运动的实际发起人,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更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闻救国”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他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短暂的40年人生路上,他无论做记者、做新闻讲师,还是自己办报、办通讯社,都秉持高贵的独立人格。1918年,邵飘萍投资创办了著名的《京报》,创刊伊始,他特意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挂在编辑室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京报》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1925年底,邵飘萍因在《京报》上历数张作霖的恶迹,被其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今天,邵飘萍已经长逝80多年,但只要提起“铁肩辣手,快笔如刀”“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谁都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创办中共第一份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蔡和森,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是建党初期著名的革命宣传家。早在1918年6月,他就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想要从事报业活动。1922年,党决定创办《向导》周报,时间紧,环境恶劣,工作很不容易开展。从组稿、发排、校对,到联系印刷,他都亲自过问。正是凭着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状态,《向导》周报一问世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的思想舆论界。在蔡和森担任主编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共编辑了116期《向导》,超过《向导》总数201期的一半。他长期夜以继日地带病坚持工作,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在哮喘病发作时,也从未停止工作。蔡和森还是一个高产作家,从《向导》创刊到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工作前,他撰写、发表了大量阐述党的路线、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革命信心。蔡和森在《向导》共发表了156篇文章。他把自己的革命理论与理想融入到了一篇篇文章中,传播革命真理。
  能够让新闻工作彪炳青史的人,具备高于常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站得更高,做得更好,事业更加辉煌。
  因写下《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采访报道西北、报道红军、报道中国革命的希望而名满天下的范长江,认为“应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看作是最根本的第一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他在这里所说的人格,也就是要有理想,有操守,服从真理,不做低级趣味的人。范长江最鄙弃的是国民党报纸中有些记者以版面谋私、敲诈勒索之类没有人格的丑行。范长江认为,记者一定要敢于说真话,道实情,无私无畏。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勇敢地说出了大实话,作为国内记者,他第一个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这样做,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的。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成功实践者,穆青的地位毋庸置疑。建国以来,穆青的多篇报道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笔墨当随时代”的范文。这其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与冯健、周原合作)令他声名远播,继之,铁人王进喜、植棉模范吴吉昌、绿化荒沙的“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当一个个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人物被社会广为传扬时,人们也记住了记者穆青的名字。穆青为什么能被世人记住?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勿忘人民——这是穆青长期奉行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正因此,穆青和他笔下的人物,有着近乎生死之交的情谊,吴吉昌的一尊塑像每日与他相伴,“老坚决”的孙子常来看望爷爷的好朋友,焦裕禄的儿子每来北京必登门……而他自己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等等故事也为新闻人广为传诵。
  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优秀记者郭超人,在27年一线记者生涯里曾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登上地球之巅》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历史的审判》则记录了“四人帮”一伙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庄严一幕。郭超人一生为人、行文低调谨慎、坚持原则,把深入调查作为写好稿件的重要前提。那么多人写攀登珠峰的中国登山队员,为什么只有他一举成名?因为26岁的郭超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随着登山队员一起攀爬,他是唯一一名攀至海拔6600米高度——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的大门”的北坳冰墙之下的记者。他坚信,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报道。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前辈记者鞠躬尽瘁,不计名利,不求闻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竭诚奉献,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而能够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的,一定是十分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时间:2011年6月6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