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12-21 10:02
人浏览
导读: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当中,一般情况下,民事法律是在公民做出了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等七种行为时才会无效,那么哪些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对于大家提出来的这个疑问,下面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来为大家讲解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哪些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一、哪些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但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其在没有发病期间实施的,并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条件的,应当认定有效;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损害国家利益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七)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无效的民事行为在法律上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一)恢复原状;

(二)赔偿损失;

(三)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即指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四)其他制裁。

三、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含义有三个:自始无效、当然无效、意思无效。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执行力规定,主要是指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

(二)违背或者违反了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当然、确定、绝对、永久不生效;但是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是由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例外情形:

1、民事法律行为的部分无效情形——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有效;

2、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哪些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一问题的解答。阅读了上文的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应该对此相关的问题都有所了解了吧。千万不能做违背或者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这种种行为都是违反了法律规定,触碰了法律底线就要受到制裁,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想要了解的,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大家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