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1-26 09:11
人浏览
导读:

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包括,债权人对债务人依法享有到期的权利;债务人具有放弃其债权、无偿转让行为等损害债权人到期利益的情形,债权人向法院提出撤销的申请。那么,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一、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一)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处分其财产或者权利的行为。表现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产以及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

  (二)债务人实施的处分行为须发生于债成立之时或之后。认为若债务人实施的处分行为发生于债成立之前,则债务人损害债权人债权的实现的恶意无从谈起。

  (三)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已发生法律效力。

  (四)债务人的处分行为会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即有害债权。

  (五)债务人和受让人主观上有恶意或过错。将处分行为分为无偿处分行为和有偿处分行为。对无偿处分行为,采取过错推定的原则。对于有偿处分行为,只有当债务人和第三人双方在实施行为时都具主观上的恶意或过失,债权人才得行使撤销权。而当第三人为善意时,认为撤销权的行使不利于保护该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有违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的法律原则;当债务人为善意,第三人为恶意或过失时,属于第三人侵权,故也不发生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问题。

  二、债权人撤销权诉讼中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识

  我国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所谓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得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维持债务人一般责任财产的权利。

  撤销权作为债权人的一项自保工具,具有突破债的相对性之特征,其效力可能及于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私法关系,适用时可能对交易安全形成较大程度的掣肘。在此情况下,撤销权诉讼就应确立善意取得的适用条件,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法律价值取向中优先维护交易安全。

  (一)债权人撤销权构成要件中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

  在合同法中,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对债务人处分行为类型进行区分,即分为无偿行为与有偿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具体设定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要求。对于债务人与受益人之间的无偿处分行为,债权人只要证明客观要件——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且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即可藉由诉讼行使撤销权;对于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有偿处分行为,债权人不仅要证明客观要件——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且对债权人造成损害,还要证明主观要件——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方可藉助诉讼行使撤销权。

  上述构成要件中,除了无偿处分行为与不合理有偿处分行为之法律事实外,“债务人有偿处分行为有害于债权”与“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为两大基本要点。

  在学理上,“债务人行为有害于债权”称作“诈害债权”,即债务人减少其作为一般债务担保的责任财产,致使债权人无法获得全额清偿(以公式表述为“债务人既有资产

  受让人认识到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且认识到债务人诈害债权,即为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的主观要件。反而言之,依据善意取得的立法与学理通例,如果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即不是因为重大过失而不知)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诈害债权的,受让人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获得受让财产所有权,债权人撤销权亦无以成就。

  三、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件的分类

  (一)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件的分类

  1、撤销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纠纷。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明确表示对已经到期的债权表示放弃行为的撤销要求。债务人放弃的债权可以是物权债权也可以是金额债权。比如债务人已经购买某种物品或货物,并交付了价款,应该在一定日期提取物品或货物,但其为了规避对债权人的履行而放弃,也属于放弃债权。

  2、撤销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纠纷。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无偿地将自己的金钱或者其他财产赠与他人,没有任何对价。如有的债务人将自己的金额、房屋、汽车、机器、设备送给自己的亲属、朋友或其他人,或者通过账户为他人支付购买房屋、汽车、电器等物品的价款,或者虚构某种理由将款划拔到他人的账户,或者是将自己已经付款的房屋、汽车等的产权证办成其他人的名字。

  3、撤销债务人低价转让财产纠纷。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将自己的合法财产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转让他人的行为要求撤销。前两种撤销权只要有行为,债权人就可以要求撤销。而对低价转让的行为,还应该看这种低价是否是明显的低价。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允许一定的竞争,适当的价格浮动是正常的。如果把在一定幅度内的交易都做为低价处理行使撤销权,则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有哪些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可知,对于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主要就是债权受到了侵犯。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