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业主维权法律问答

天津
业主维权
小区内停车的电动车是否被破坏
电动车停在小区内损坏责任如下:1、如果小区物业与形成保管合同关系,物业应当承受赔偿职责;2、如果小区物业无与形成保管合同关系,物业不应当承受赔偿职责。物业只负责公共部位的设施设备及财产安全,车辆是的私有财产,不在物业费包括的范围之内,所以遗失车辆只能由自己负责,但是,如果业主交纳了物业费,在物业应有的工作范围之内,物业无履行自己的职责,无按限定正常巡查小区安全,物业承担一定的责任。电动车停在小区内损坏怎么办1、如果能找到肇事者找肇事者赔偿;2、找不到肇事者找物业公司;3、如果是自行损坏的,责任则由自己承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条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相关行为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业主应当依法予以配合。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反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业主或者其他行为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的,有关当事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投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律师
0人看过
在农村,我应该找哪个部门来解决?有一份合同明确规定了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以及村委会的印章
法律分析:一般情况下,有征地补偿纠纷的,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举报,问题严重,构成犯罪的,可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举报。村里没人修路应该找当地的(县)市交通局解决。报批、筹划、勘测、验收等一系列问题都属于这个部门。农村修建村级公路(指修到村部的)国家有补贴,到自然村塆的便没有补贴了。村级公路和补贴各地标准可能不完全一样,一般路的标准是三米宽,水泥路面国家补贴10万元,我们这里县政府再补贴2万元,泥青路面好象每公路国家补7万元,县政府再补1万元,其余的由各地自筹。水泥路面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村里要每公路要自筹近8万元,自筹的办法:如果村里的收入,主要是从村里的收入中解决,如果村里没有收入便要组织群众集资,也有的地方因在外的老板和知名人士较多,让这些人捐资修路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律师
0人看过
如何处理村民建房影响村道交通的问题
农村建房占路是违法的,可以到村委会或城建部门投诉。农村建房留路我国法律并未有明确规定,具体由当地的政府确定,但是去建房所留的道路应当有利于相邻权人以及其它通行的村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其通行提供必要的便利。可以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要求排除妨碍.如果他违规的话,可以向建设部门举报。可以向建委。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等。公共道路大家都有正常使用的权利,对方的行为属于侵犯相邻权的行为,你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排除妨害。如果占用的道路是集体土地的话,属于非法占用土地,必须自行拆除,拒不执行将由相关部门作出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第八十三条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二条不动产权利人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电线、电缆、水管、暖气和燃气管线等必须利用相邻土地、建筑物的,该土地、建筑物的权利人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律师
0人看过
举报违章建筑没人管怎么办?网上投诉也没用
遇到违章建筑每个公民都可以向当地的城管部门举报的,如果举报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的话,还可以拨打市长热线以及信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违建举报没用怎么办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当然大家也可以咨询。一、违建举报没用怎么办发现违建,可以先获取关健证据,然后,可以行向主管部门城管局举报,若不能得到重视,才采用网络媒体,也可以向中纪委网站直接举报。市民如果发现违建,可以拨打12319城建服务热线举报。在收到举报后,属地城管部门在12天内就能查处有没有违建,慢也就34天。城管部门对违建的办案周期一般为45天。不过,接下来还需要把对违建的处理调查方案报知多个部门,并且征求规划部门的意见,才能进行拆除等事宜。未经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部门审批的建筑物、构筑物,均属违章建筑,违反了法律依据:《规划法》、《城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二、违建有哪些类型1、占用已规划为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用地或公共绿化用地的建筑。2、不按申请审批通过的设计图纸施工的建筑。3、未经通报批准,而擅自改建、加建的建筑。4、农村经济组织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或村民自用宅基地进行非法的建房。5、农村经济组织的非农业用地或村民自用宅基地违反城市规划或超过市政府规定标准的建筑。6、擅自改变工业厂房、住宅和其他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建筑。7、逾期未拆除的临时建筑。8、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其他建筑。三、对违法建筑的处理方式有哪些(一)罚款对于当事人所建的违建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来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适用罚款的处罚方法。1、处以罚款的前提条件《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罚款的前提条件是“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具体到每一处违法建筑或每一个个案,对每一个违法当事人的处罚都是有所不同的。(1)有“规划”(2)“规划”要合法(3)正确把握“能否消除影响”这个关键2、罚款的数额《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罚款数额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单独适用罚款的数额标准为:工程造价的5%到10%,一个是处罚款的数额标准为:工程造价的10%以下。(二)限期拆除违建当事人所建的违建,若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就限期拆除。要正确适用限期拆除的处罚方式。1、限期拆除的前提条件。《城乡规划法》规定的限期拆除的前提条件是“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掌握三个原则:(1)要有规划。(2)规划要合法。(3)正确把握“能否消除影响”这个关键,能消除影响的可以处以罚款,不能消除影响的要限期拆除。2、限期拆除的执行(1)根据现行的法律,限期拆除的执行一般是自行拆除和强制拆除,而强制拆除又可分为司法强制和行政强制两种。(2)自行拆除,是指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后,当事人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处罚决定确定的方式自行拆除违法建筑。(3)强制拆除,是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后,当事人若是拒绝旅行拆除义务,可以由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强制拆除。行政机关提出执行申请后再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组织强行拆除的,称为司法强制;由行政机关决定并组织强行拆除的,称为行政强制。3、行政强制拆除在《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了采取行政强制拆除措施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和必须遵守的法定程序。法定条件包括: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违法建筑。法定程序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强制拆除措施”,这项规定比较原则。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律师
0人看过
施工现场噪声及环境污染周围居民,有没有补偿标准?
一、施工扰民补偿标准是什么1、施工扰民补偿标准为,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时,干扰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居民损失的,由施工单位按实际造成损失赔偿。进行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要依法施工,不得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夜间施工时,产生的噪声最容易对居民造成影响,损害居民利益,要承担法律责任。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第五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典当业工作人员承接典当的物品,不查验有关证明、不履行登记手续,或者明知是违法犯罪嫌疑人、赃物,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二)违反国家规定,收购铁路、油田、供电、电信、矿山、水利、测量和城市公用设施等废旧专用器材的;(三)收购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物品的;(四)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其他物品的。二、噪音扰民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2、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3、干扰睡眠、休息的噪声级阈值,白天为50分贝,夜间为45分贝。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
天津法律问答顾问律师
0人看过
最新知识
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