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你好,我想问一下交通肇事至一人死亡,责任是三七分,死者是一名62岁的老太太,从出事到现在已经四个多月属于正常现象么?

交通事故 2018-10-17 11:45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交通肇事责任是怎样划分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严重超载驾驶的;  
    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交通肇事责任怎样认定  
    (一)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具有上述1-3项及1-5项情况,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2、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3、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4、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二)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三)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
  •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
    交通肇事所致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符合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规定的定罪条件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法律责任。那么法律对于此类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在定罪量刑上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再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依照《刑法》第113条的规定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死亡一人或重伤三人以上的;重伤一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三万元至六万元之间的。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二人以上死亡;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六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符合上述
    (一)或
    (二)的规定,按照
    (一)或
    (二)的规定从重处罚: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酒后驾车的;驾驶无牌照车辆的;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对于构成交通肇事罪,应负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的肇事者,要追究刑事责任。  
    1.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造成死亡1人或重伤3人以上的。  
    (2)重伤1人以上,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3)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3万元至6万元之间的。  
    2.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视为“情节特别恶劣”,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1)造成2人死亡。  
    (2)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数额,起点在6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  
    3.具有下列情节之一,并符合上述“1”或“2”的规定,按照“1”或“2”的规定从重处罚:  
    (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  
    (2)酒后驾车的。  
    (3)非司机驾驶机动车辆的。  
    (4)驾驶无牌照车辆的。  
    (5)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  
    (6)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普洱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