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状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呈给检察院后,到时候法院立案或者审判阶段还需要再准备一份吗?

诉讼 2018-12-25 13:16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你好,应该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更好。按照法律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另外收取原告诉讼费,而单独民事诉讼则要收取诉讼费;另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与刑事诉讼部分一并审理,诉讼时效更短,更有利于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而民事诉讼的时效则更长,可能旷日持久;在刑事部分审理民事案件,有利于向被告人施加压力,如被告人积极赔偿,可争取较轻的刑事处罚,但是在刑事部分已经判决的情况下再提起民事诉讼,被告人由于已经被法院判决,可能对民事部分就无所谓了。
  • 房产诉讼的一般程序:
    立案 原告人到法院立案大庭提交材料,法官审核通过后会开据收费单,然后到农业银行收费口交费,拿农业银行的收费单到另一窗口换取发票(交费窗口与换票窗口一般挨着),返回立案窗口,将一张发票交给法官(其余自己留存,以便查询案件进展情况)。
    接到法院通知,到法院取开庭或调解传票。
    庭前调解(如未达成调解意见,另行开庭)
    四、开庭(开庭时记着拿证据原件)开庭的程序步骤:法官宣读法庭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原告读起诉书;被告答辩;原告提交证据,发表意见,被告对证据提出质证意见;被告提交证据,发表意见,原告对证据提出质证意见;法官询问一些问题;双方辩论;双方最后总结意见。
    书记员通知,到法院取判决书; 陆、如对方不服上诉,等通知,到法院取上诉状。如对上诉有书面答辩意见,还需要再去法院提交。如不想书面答辩,则不需要,取上诉状时须告知法官,不做书面答辩。如自己不服判决,必须在取得法院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法院提交上诉状。

  • 1.合法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收集的电子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全面、客观地反映证据的本来面目。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收集证据的过程就是发现、认识客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证据只有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就要求当事人及代理人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或者随意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制造假证据。  
    3.科学性原则  首先对电子证据的收集既要全面又要集中,只有全面收集能够反映案件情况的一切证据,才能掌握案件的真实情况,才能使证据所反映的法律事实更接近于客观事实。第二,收集证据要讲究方式、方法,防止泄露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第三,电子证据的收集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在电子证据的收集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在该证据的收集上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获得、提取和固定。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为当事人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手段。  
    4.迅速及时原则  由于电子证据极易被篡改,且会以光速通过网络传输,从而泄露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为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提取电子证据时应迅速、及时。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了当事人举证的时限,在举证期内不提交相关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收集证据是一项时间性较强的工作,若因拖延不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则可能因证据的灭失而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风险。
  • 如何写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民事上诉状?书写民事上诉状应当按照以下格式和要求进行:
    (1)首部。写明上诉人、被上诉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写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同时,写明原审法院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
    (2)正文。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上诉请求。上诉请求应当针对不当的原判决或裁定提出,例如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适用法律不当,理由不充分;诉讼程序不合法等而要求二审撤销或变更原判决或裁定。②上诉理由。主要针对一审裁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或一审人民法院在程序上的不当指出,论证上诉请求的合法性、合理性。③列举相关的材料、证据,以便二审法院查证核实。
    (3)尾部。写明致送人民法院和具状人姓名及具状年月日。附项写明上诉状副本的份数,以及物证、书证的名称、件数等。撰写上诉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具有针对性。上诉请求和理由必须针对第一审裁判中的不当之处提出。
    (2)要注意文书的时效。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期间分别为15日、10日。上诉状在上述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交才可以引起二审程序。
    (3)内容要阐述完整,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事求是,以理、以法服人,不无理纠缠。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秦皇岛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