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在第一轮土地承包15年(1983-1997)结束后的1997年,我家所在的村进行了二轮土地承包(30年,1997年-2027年)调整,我家按照当时的分田标准分到20亩左右的农田耕种,1999年我结婚后,按照农村习俗结婚后的我从家庭分家独立出来,按照家庭分家商议,相应从家庭总田地中分了5亩田地归我所有,后来因为我外出打工,我的5亩地由我父母代为耕种,因我父母年岁已高,在2000-2001年左右,同村何某主动找到我父母亲,口头协议把我的5亩地和我父母的2亩地无偿租给何某耕种,对方承诺,我不打工回家后可以随时收回。之后何某未和任何人协商或允许,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把田地转到自已的名下,农田的国家补贴也是由何某领取,这期间我一直长期在外打工,在此期前,我父母亲和何某的乡邻关系也很不错,也一直没有在意。在2008年我父母亲以及我兄弟向何某提出收回我的土地,何某以家庭困难重为由,让他再种几年。我父母亲任然没有在意,一直到去年2013年,我因为年纪也比较大了,以及两个孩子无人照管,在外打工多年后回家,让我父母亲多次找到何某协商要收回我的田地,何某拒绝,我父亲就直接耕种了属于我的3亩田地。后来找到村书记调解,村书记以二轮承包结果和农业补贴是何某在领取为由不予支持。  现在我已回到家乡,我一家四口,没有工作,没有田地,没有生活来源,基本生活没保障。寻求爱心法律援助或指点,如何能收回我的田地。

合同纠纷 2018-12-18 18:27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承包方有依合同约定交纳承包费的义务。承包方应当依承包合同约定的时间、期限、数额交纳承包费,不得无故逾期交纳、拒绝交纳或少交纳,否则,即构成违约。构成违约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因承包费或交纳承包费等方面产生争议的,承包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予以解决。
    《若干规定》第9条规定:“农业承包合同中,对承包金额或交纳承包金的比例或者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人民法院可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依照本规定第8条的规定处理”。即人民法院在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时,对承包合同中所约定的承包方应当承担的义务中,超过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超过的部分不予保护。
    但是,以招标、拍卖方式承包的,承包费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以协商等方式承包的,承包费由双方议定。

  • 1、老年人尚在世的时候,其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形下,其对于其个人财产享有排他性的处置权,任何子女无权干涉。
    2、老年人在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形下,有权将自己的财产赠与给任何人,包括赠与给法定继承权人之外的陌生人。也可以捐赠给国家。子女无权干涉。
    3、老年人尚在世,任何子女无权瓜分其财产,否则将承担相应的侵占他人合法财产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4、老年人尚在世,即便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其合法的财产权亦受法律保护。任何子女或其他人无权瓜分、侵占其财产。其法定监护权人,仅有权对老年人的财产进行监护,不得随意处置其财产,除非是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

  • 1、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2、综上,政府收回农民土地种植猕猴桃的,必须要有政府土地管理行政部门许可,实行有偿征收,否则可以向上级政府机关反映,必要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1、分家析产协议:属于当事人自愿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一般是父母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子女。分家析产协议只要是当事人意思表示、没有处分他人财产、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的,就自全体协议人签字时起效。  
    2、公证不是民事协议“生效”的必要条件,只是公证后可以使民事协议的效力更强,经过公证后的协议,将来有纠纷到法院时,法院一般会直接采纳为证据,不用再质证,除非有相反证据证明公证错误。  
    3、分家析产协议虽然自当事人签字时起就可以生效,但如果分家析产协议中涉及到的家产属不动产或准不动产比如房产、土地、车辆等的,还应当经过产权过户、变更登记后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如果在分家协议生效后不及时做过户登记,虽然协议生效,但产权不变,原财产所有人(一般是家里的父母)将来反悔不愿再分的,房产等可能仍然归父母所有,分家协议中确定分到的人有可能拿不到房产。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临汾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