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个人一年劳务费 工资超过6w还能退税吗?

讨薪 2023-07-01 08:56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一年之中只要纳税合计金额超过了税法规定的金额即可申请退税。我国法律规定的个人所得税政策采取的是按月缴纳,年度汇算清缴的政策,无论是否是兼职收入还是本职收入,都应缴纳个税,一年之中只要纳税合计金额超过了税法规定的金额即可申请退税。
    超过多少工资要交个人所得税
    工资超过5千元以上要交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家的最低个税起征点是5000,通常情况下,个人月薪扣除三险一金后,超过5000元的,就要交个人所得税。
    根据法律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 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符合条件的能退。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退税的条件具体如下:
    1、综合所得年收入额不足6万元,但平时预缴过个人所得税;
    2、符合专项附加扣除条件,但预缴税款时没有及时或没有申报扣除的;
    3、因年中就业、退职或者部分月份没有收入等原因,减除费用6万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扣除不充分的;
    4、没有任职受雇单位,仅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要通过年度汇算办理税前扣除的;
    5、取得的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高于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的;
    6、预缴税款时未申报享受或未足额享受综合所得税收优惠的;
    7、有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但预缴税款时未办理扣除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其实,我们常说的劳务费通常是指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有所不同。在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会涉及到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所得。51个税表示,如果仅取得劳务报酬无工资薪金所得,那么在汇算清缴时大概率是可以退税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五十一条 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上海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