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信用卡原本额度是7.5万,2年前银行又给了8的信用卡现金借款分24个月还清并且一直还款正常,期间也没有再用过信用卡消费了一直在往里面还款,直到2016年开始连续逾期,逾期9个月但没有超过90天,目前逾期金额是5.8万,在这逾期的9个月里每个月都有划款累计还了有10万左右,尤其在在近4个月累计还了7万左右,之前的5个月是按照最低还款额进行还款的但没有按期还,由于银行把催收业务外包出去了,本月和催收部门协商还款2.6万后第二天催收部门还让还2.5万我本月还不了,我也在本月多次致电银行客服告诉银行欠款肯定会快速解决还款的意愿和态度你们可以通过我的还款能看到,到昨天我也明确的告诉银行客户剩余的钱分两批在2016年11月和12月最后结束前全部还完,外包催收部门不认可银行客服的回答威胁要走法律程序,说银行已经不管了交给他们处理,我想知道我这样的情况他们会走法律程序吗?期间也没有再用过信用卡消费了一直在往里面还款,外包催收部门不认可银行客服的回答威胁要走法律程序,我想知道我这样的情况他们会走法律程序吗?

银行 2019-03-30 07:30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为了避免逾期还款,跟银行之间产生纠纷,可以在还不上信用卡的时候,选择做下面的事:
    1、尽早致电客服协商延期还款
    一般银行是允许持卡人打电话申请延期还款的,而且延缓期限通常为一周。所以,只要你在延缓期限内将钱还上,那就可以避免支付滞纳金了。
    2、你要先支付最低还款额
    每家银行都会给信用卡持卡人设定一个最低还款额,只要持卡人能够还上这个最低金额,那么银行既不会收取滞纳金,又不影响持卡人个人信用。
    通常上,这个最低还款额为账单金额的10%。
    所以,这一点你可以考虑试试。
    3、更改最后还款日
    如果你的最后还款日正好是手头紧张的时候,那么不妨和发卡行协商更改自己的还款截止日期。
  • 使用信用卡消费已经很普遍,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忘记还款,是否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都会构成犯罪呢?怎样的情况下会构成犯罪呢?下面由为您整理介绍。  使用信用卡已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式,一些持卡人在对信用卡的认识和使用上存在误区,并不清楚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信用卡,或对逾期不还款等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不仅对个人贷款、信用评价产生负面印象,甚至无意中触碰到法律的底线,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国刑法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之一,但并非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款不一定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恶意透支达到一定数额,就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而且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比平常人们对信用卡的理解更宽泛,不仅包括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还包括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可以认定为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就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并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因此,使用信用卡时要注意,不要触碰法律的底线。
  • 不仅要跟银行联系,还要积极还款才行。刑法19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 1、借条证明借款关系,欠条证明欠款关系。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则不一定是借款;
    2、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欠条形成的原因很多,可以基于多种事实而产生,如因买卖产生的欠款,因劳务产生的欠款,因企业承包产生的欠款,因损害赔偿产生的欠款,等等;
    3、当借条持有人凭借条向法院起诉后,由于通过借条本身较易于识辨和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借款事实,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对方要抗辩和抵赖一般都很困难。但是,当欠条持有人凭欠条向法院起诉后,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对此事实进行否认、抗辩,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存在欠条形成的事实。
    4、利息支付问题,有关借款的利息利率问题,《合同法》第211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欠款的利息利率问题却没有统一的规定。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漯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